Share |

球具評估

這樣的球桿打起來真的爽度一流,相當有振撼感.看來這塊的技術日系桿身已經越做越好.完全追上美系桿身的效果與彈性水平.而更重要是不管打Waccine或這支UT 60桿身,兩支的反彈速度都是沒話說,桿身回饋都相當舒服有傳統日系桿身那種韌性與彈性共存.以這支Basileus UT-60桿身的使用感覺,就如同拿一條粗的橡膠水管在甩動,軟軟舒服,可以感覺到它的強大存在但就是不覺得硬.

Ray UT這款的球頭設計不會很大,但看起來卻很順眼.球頭主體為不鏽鋼材質,所以它把球頭重心給有效後拉,讓擊球的起發角可以更容易打高.對於一般球友來說﹐這樣的設定會提升球桿易打性到一個水平.同時再利用桿面的特色將擊球速度與爆發力給發揮到最高.同時Ray UT的置球桿面的設定由上往下看,它的桿面是完全打開應該有的角度.同時桿面的弧度是沒有很大,

下場用的球比練習場用的單層軟球要好.所以球的球速會更快,球質更好,彈道會飛得稍為高一些但飛行距離多了20碼的水平.同時落地滾動性也更遠.所以這支的距離效果真的讓人無法拒絕.整體打的飛行距離可以在250碼上下5碼範圍,滾動性都可以有15碼以上.就算球道比較軟或濕,滾個10碼都是輕而易舉的事.

因為這回用的桿身是以性能為主,桿身前端的強化與扎實的彈性,將球頭的中球回饋更加扎實有力.它完全有擠壓球的感覺.這點與先前我的Epon Zero的回饋是一樣.但它的售價可沒有zero那樣高不可攀.而更重要的是,它不只回饋到位,性能更是頂尖.完全把Zero給比下去.這就是我鍾愛Premium 450的原因.

在這我要對市面上很多桿身廠開始運用高噸位碳布桿身都設定那種誇張的價格感到不解.因為我與一些日本桿身廠的開發與製造人士有交流過,他們告訴我,高碳布的運用不是一整支桿身全部都是用50t/50噸,60t/60噸,80t/80噸.它們運用的方式是可能在桿身的前,中,後三個區塊中,選用其中之一來加強它的強度與彈性優勢

這款球頭說實在要配得適合一般人打並不難.但要在穩定性與失擊傷害上得到壓制力.這會是考驗一位技師對產品的瞭解程度.只要不要讓打出來的球飛得太高,桿身的特性會是一個關鍵.但不管你用怎樣的桿身,這桿子打出來就一定會是中高彈道的飛行,只是桿身怎樣將彈道給壓抑不要飛得太高.尤其是揮桿速度超過95mph的球友要對此桿的彈道控制在你要的範圍內.揮桿速度越快,用這支桿就不太推薦

首先此桿拿在手上試揮感覺真的很舒服與輕鬆,雖然揮桿重量是D3.37但我拿起來握在手上的感覺一點都不會覺得它有很重的揮桿重量.反而覺得差不多是D1左右的揮重.所以說在設定球桿上,寧可保守一點,將規格設定的更有空間可以讓你後續進行調整,也不要一次到位把桿子做到沒有空間可以調整的餘地.因為就我的經驗來說,球桿的數據往往都會錯誤引導使用者到不對的方向,

G25原廠設定的長度為45.75”,球頭重量205g,球頭為460cc,使用的桿身為Ping自己設計的規格TFC 189D與80D兩款,桿身重量主要是50克與60出頭克重量,揮桿重量為D3.這樣的規格真的不是太友善,光長度我就無法招架了.要讓自己能精準的使用超過45.5”長的木桿,你可能要花上1年以上的時間去練習.再加上那令人敬畏的D3揮桿重量.那真的是把這支易打風的木桿壓死最後一根稻草的主兇了.

這支桿子讓我覺得它的擊球出來的球質與飛行時間真的沒有第二支桿子可以比,在這塊上我敢說日系桿身要能有這樣的水平怕數不出3支.但以它的售價與得到的效果來相比,你還能要求什麼?性價比完全到位,你用400美金的價格能買到怎樣的日系高碳布桿身?而它打出來的效果與穩定性又是如何?很多桿身的使用率都是曇花一現,

以個人角度來說,我比較喜歡打出有點高度的球質,而能得到最遠的飛行距離,就算彈道高我也會覺得爽.因為當你看球直直的衝出去,飛得又高又遠,那距離的爽度真的是無價!雖然說低平的彈道看起來比較有穿透性,但我覺得球質是比球速要更為重要.球質如果是重,飛得穩穩當當,這樣的球打出來的抗風性不會比低平的快速球要差.

這款桿身也比較適合設定短的規格.能配合上我的910 D3的規格與設定.這點與一些日系高噸位碳布的桿身設定比較不同.因為Veylix這個桿身品牌是美系,美國為主,它的桿身材質都是全從日本進口,所以在產品設計與開發都是在美國.對於美系桿身的設計風格多半與日系桿身走不同的路子.就算是這類高噸位碳布也會有差別.

現在日本太多球桿的性價比嚴重不對稱,所以就算你花了不少錢買下來的球桿最後可能就是這樣的結果.而下場無法讓你打的順手與穩定,那也只會成為花瓶,放在家中的球桿之一.Grand Prix這個球桿品牌我覺得球頭設計有它的優勢,但對於球桿設定與桿身的選用上有些盲點.

這個球頭的大小為460cc,桿面設計比較寬,算Shallow face. 所以實際看起來就比較像美系那種扁大的球頭外觀.外觀看起來會讓人比較安心與保險的大.所以這桿子的長度設定就比較長一點.它的長度為45.75”長,會比較長,用起來的穩定性與易打性就會個問題,比較適合打球有點球齡,動作相對固定的中差點球友來使用.

整體來說,這支桿子有不錯的距離與穩定性,但對於它的擊球回饋真的是少有的難打.而要打好它,享受它的雙凹槽技術與特色,這都需要你去抓出它的打法.太爆力的動作與打法都會適得起反,打得不順.反而順順的揮擊,這樣更能將這支桿的效果給發揮出來.但如果沒法照你的想法與動作特性打,那打球就沒有太多樂趣了.

整體的使用感覺真的不錯.杆身前端會稍為覺得有點軟.但對於一般球友揮杆速度不快或是下杆節奏平順來說,這樣的杆身是完全可以讓你掌握好,不會有暴走的狀況出現.杆身的回復性也超優.所以裝在三木上的感覺是完全達到我先前的預期.可以稍為把球頭那種打鐵板感覺給改善一些.

這次的Radix S我選用70g的桿身重量,硬度使用R,因為球道上我不太會全力擊球,以扎實擊球為主.所以桿身上我可以用硬也可以用軟.但這支三木我是設定給一般球友為使用基礎.揮桿速度木桿來說在85~95mph範圍.桿身的重量在74g未裁狀況.所以裁減到我需要的長度時,重量會落在66g.

我實際使用下來的經驗是,這Frame Walker球包的訴求不能以個人實用角度去看,要以個人時尚與風格化建立為主.它的一些缺點都是很實用性高的設計,但都沒有考慮進去.因為有這些設計與考量,不管它是否到位與好用?那也是有.而如果這些個人細節設計連設計考慮都沒有,那就表示設計者可能沒打過球或沒常下場打球.

而這個鋁合金框架就是吸引我購買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金屬框架來穩固這個球帶不會亂晃或站立不穩.一般腳架袋是無法站直的立起來.因為球袋中放了球桿後就會產品重心不穩狀況.所以一般腳架袋大多需要將腳給打開放置,但這對於球袋的放置空間就需要大一些.但這款Frame Walker就算放入了球桿也可以穩穩的站直不會產品不穩會倒的狀況,

而以這杆身的各方面表現也都不差,但在距離上的表現這的算低標.不過如果沒有其他球杆作為對比,那這杆也真的看不太出來它的距離會比較短問題.這就是很多在訂制球杆上的盲點.而因為我已經有很多球杆與測試過不少高檔杆身的經驗,所以一支杆子的整體表現,是很難會逃過我的法眼.雖然說它的彈道,球速,球質都很優,挑不太出來它的毛病.但距離上就很難有說服力.

這杆我拿起來進行試揮覺得一點都不會重的感覺.它的真實揮桿重量約只有D1左右.沒有到達D2的感覺.所以實際使用上來說會更加友善不會吃力,這點對於一般球友來說會增加使用操作能力與提升易打性.所以這是我設定球桿很重要的要求與基礎.雖然它的硬度頻率上會覺得有點硬但這對於有速度條件球友來說會比較可以駕馭同時不會需要調整自己動作來配合球桿.

很多球友都會在美國買球桿,而這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美系的球桿的球桿規格真的對一般亞洲球友的使用操作有不小的要求.雖然你價格上有比較不錯的回報,但真的用起來我只能說,沒有條件,那種球桿就是自虐型的產品.打不好不打緊,如果用了受傷或慢性運動傷害那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最好的做法是,拿美系球桿買回來,再重新對規格,桿身,與握把進行個人化設定與調整.

桿身在整個受力彎曲度上並沒有太大的幅度.以往這類50幾克桿身都會有比較大的彎曲度,然後下桿進行反彈.不過這支桿身我從下桿到擊球對於它的桿身彎曲度就沒有另一支日本高端桿身Waccine GR-55那種彎曲度.這兩支桿都分別代表日本小廠桿身的特殊性與先進技術.但兩支桿身的特性都不同.一種為柔柔軟軟的Q彈反饋.而Pnoez是比較直接且扎實的硬底子桿身

因為它的球頭小,桿面也比其他jBeam球頭要小上20%左右.所以桿面看起來比較像shadow/寬桿面.沒有它們其他球頭那種深的桿面設計.這樣對我來說會比較用得順手.我比較喜歡用寬桿面的設計,這樣我的擊球可以更加集中.所以這個球頭打起來讓我可以有超過8成的打中桿面熱區.使用的效果也是最高.

這回要搭這支猛獸級的桿身是那一款呢?那可不能隨便找支桿身來配置.肯定要拿支可以讓它的效能與彈道用起來是更有穿透性.所以我挑了也是高檔桿身之一的日本Pnoez PX-1 5001 桿身來使用.這款PX-1 純白色的桿身是它們2013年生產的新款產品.與上回我測試的US-1是同級產品.都是使用東邦的50幾噸的高纖維碳布材質為基礎.也是設計它們獨家的低扭矩技術.桿身扭矩不過才3.3.而這支桿身是52g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