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所以說一支看似簡單但卻是深藏很高的技術門檻與竅門是廠商競爭的優勢.這也是我喜歡用這類產品的原因.這些技術都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也不是一些華而不實的功能或特性.對於實質的運用是沒太大幫助.當你對球桿的要求與技術都在提升時,你需要更多更扎實基本功與技術的產品來協助你.因為當你的成績可以進步幾桿,這些東西的存在與運用就變得相當重要.

這款PX-1 Tour Model Boron桿身,打起來真的很舒服,下桿時因為桿身的硬度對我來說不足,可以感到桿身有明顯的彎曲度,但擊球到擊球點時,球桿卻反彈到位.但這過程不會讓你覺得桿子會有很大的物理反應.反而是很順暢.所以我覺得Pnoez的桿身都是很有統一性,桿身回饋舒服與簡單到讓我覺得太無聊.因為它太簡單,也太穩定.不管我怎樣打,速度與動作是怎樣?球桿就是能把球送到我要的目標.

桿身要到10萬日幣這個級別相當於美金1000這樣價位,目前來說沒有幾家,Matrix TPHD系列, Pnoez PX-1 Tour version Boron, Basileus AAA/Boron這三款了.目前我除了Basileus AAA這款桿身我還沒有用過外,另外兩款產品都已經在我收藏與測試桿服役中.很多朋友都會問我,那麼貴的桿身真的有那樣的價值嗎?它的效果真的很棒嗎?我只能說,貴有貴的好處與優勢,每個人為喜歡的東西會給予不同的價值定義.

同時桿頭有重量,桿身前端強度也夠,所以對於在長草的球位,也能輕鬆把球頭給往下吃.除了距離與彈道會影響到外,它對於一些比較棘手的球位狀況也都是一支很不錯的工具來處理.距離上對於一些第二桿的狀況都可以送出不錯的距離來解套.所以說這桿子的設定上來說是老少都行.加上如果覺得桿頭重量重,可以將桿底的配重螺絲給卸下來換成輕一點的螺絲

擊球的反作用力上會比其他球頭要更快,更直接.所以可以提升擊球速度(至少在初速上).加上雙凹槽設計也會讓只個球頭在下桿的扭轉上得到相對小的球頭變形量.如此可以讓桿面可以更方正的去進行觸球,但這些都是它正面效果對於負面的影響就是影響擊球手感,與不友善的使用反饋與操作性.基本上,對於我個人來說,越長的球桿我對於球桿的使用與手感回饋就會越要求.越短的球桿對於主要要求就會放在擊球的精準度,要打準所以可以犧牲掉擊球手感這塊.

此球頭的上下雙凹槽設計將這個球頭的擊球反作用力完全給控制在這凹槽區塊,讓它可以有效把擊球反作用力給反彈回去.同時球道的變形量給以壓縮到最小,讓擊球可以更加方正的去觸球,減少桿面會產生側旋的問題,更重要它把桿面重心給壓低,將擊球倒旋給壓低.這讓擊出去的球質更加能飛,穿透性更加好.這點我在它的三木設計上已經得到不錯的證明.

此桿的整體表現來說,它是一支特色明顯的桿子,它不會是最棒的一支但它是一支可以打好與打出自信的一支桿.球頭需要這樣的桿子來讓它的優勢突顯.而桿身在這樣的球頭協助下更能把距離效果給發揮出來.如果你拿一般的4~5萬日幣的桿身來與這桿身比,我可以說它們還不見得可以輕鬆壓制Alpina,相反的Alpina的特色明顯更能把效果這塊給發揮最到好.

桿身本身雖然沒有太多的彎曲度,但桿身彈性上卻很大.你很難相信這是一支50g重量級別桿身,你會以為這是一支60g級別的桿身.更重要是它支40噸材質所以打起來真的是有相當強大的反彈爽度.我就是喜歡這一味!我愛擊球有強大的撞擊力,可以讓我擊球的爽度拉到最高,燃燒我的高爾夫小宇宙,與超大的擊球聲進行完整合曲.

Veylix 桿身本身的產品目前不多,但它的產品特性與亮點卻很到位.因為它的性價比極高,同時桿身的穩定性與效果都很不錯.與其它競爭對手相比,我覺得這樣的產品特性好,沒有一些相似性高的重疊性存在.所以只要用過後,喜歡它的人會一帖膏藥,黏上了.特性不對盤的,也不會對它有特別的興趣.

產品絕對有好壞與優劣.我們要測試的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產品,同個特性的產品,與同個價位產品,這樣得到的結果才能比較合理與正確.就我的經驗,不少廠商是著眼在前端產品行銷上,對於產品質量,技術與材質只能說一般.沒有它應有的價值與特性.而當使用者是人云易云時,你用起來會覺得不錯,但如果你有類似產品可以比較分析,那結果就是一翻兩瞪眼.每個人的眼睛,雙手都是最好的測試儀器.它們最後的表現,那是騙不了人.

現在桿身的選擇真的要比10年前要多更多了.太多新品牌的桿身在這5年內突起與發展.如果對產品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使用經驗,那要在眾多的產品中去找出那支適合你用?那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如在大海中撈針一樣困難.所以多方瞭解與有機會就到試打會上去實際測試新球桿來建立你對不同球桿的經驗值,這樣才能幫你將你喜歡的球桿輪廓給描繪出來.

雖然在距離它有點差強人意.但大家要瞭解的一個前題是,因為我手邊有不同的球桿與產品可以比較.一般人是無法有這樣的機會去比較.就算你們去工房有測試桿可以試,一般能夠比較的機會與產品都不多下.當你使用這支桿來測試時,你完全不會覺得它距離問題,因為當沒有旗鼓相當或青出於藍的對手時,它的表現確實不錯,看球質與球速都很有殺氣.

這樣的球桿打起來真的爽度一流,相當有振撼感.看來這塊的技術日系桿身已經越做越好.完全追上美系桿身的效果與彈性水平.而更重要是不管打Waccine或這支UT 60桿身,兩支的反彈速度都是沒話說,桿身回饋都相當舒服有傳統日系桿身那種韌性與彈性共存.以這支Basileus UT-60桿身的使用感覺,就如同拿一條粗的橡膠水管在甩動,軟軟舒服,可以感覺到它的強大存在但就是不覺得硬.

Ray UT這款的球頭設計不會很大,但看起來卻很順眼.球頭主體為不鏽鋼材質,所以它把球頭重心給有效後拉,讓擊球的起發角可以更容易打高.對於一般球友來說﹐這樣的設定會提升球桿易打性到一個水平.同時再利用桿面的特色將擊球速度與爆發力給發揮到最高.同時Ray UT的置球桿面的設定由上往下看,它的桿面是完全打開應該有的角度.同時桿面的弧度是沒有很大,

下場用的球比練習場用的單層軟球要好.所以球的球速會更快,球質更好,彈道會飛得稍為高一些但飛行距離多了20碼的水平.同時落地滾動性也更遠.所以這支的距離效果真的讓人無法拒絕.整體打的飛行距離可以在250碼上下5碼範圍,滾動性都可以有15碼以上.就算球道比較軟或濕,滾個10碼都是輕而易舉的事.

因為這回用的桿身是以性能為主,桿身前端的強化與扎實的彈性,將球頭的中球回饋更加扎實有力.它完全有擠壓球的感覺.這點與先前我的Epon Zero的回饋是一樣.但它的售價可沒有zero那樣高不可攀.而更重要的是,它不只回饋到位,性能更是頂尖.完全把Zero給比下去.這就是我鍾愛Premium 450的原因.

在這我要對市面上很多桿身廠開始運用高噸位碳布桿身都設定那種誇張的價格感到不解.因為我與一些日本桿身廠的開發與製造人士有交流過,他們告訴我,高碳布的運用不是一整支桿身全部都是用50t/50噸,60t/60噸,80t/80噸.它們運用的方式是可能在桿身的前,中,後三個區塊中,選用其中之一來加強它的強度與彈性優勢

這款球頭說實在要配得適合一般人打並不難.但要在穩定性與失擊傷害上得到壓制力.這會是考驗一位技師對產品的瞭解程度.只要不要讓打出來的球飛得太高,桿身的特性會是一個關鍵.但不管你用怎樣的桿身,這桿子打出來就一定會是中高彈道的飛行,只是桿身怎樣將彈道給壓抑不要飛得太高.尤其是揮桿速度超過95mph的球友要對此桿的彈道控制在你要的範圍內.揮桿速度越快,用這支桿就不太推薦

首先此桿拿在手上試揮感覺真的很舒服與輕鬆,雖然揮桿重量是D3.37但我拿起來握在手上的感覺一點都不會覺得它有很重的揮桿重量.反而覺得差不多是D1左右的揮重.所以說在設定球桿上,寧可保守一點,將規格設定的更有空間可以讓你後續進行調整,也不要一次到位把桿子做到沒有空間可以調整的餘地.因為就我的經驗來說,球桿的數據往往都會錯誤引導使用者到不對的方向,

G25原廠設定的長度為45.75”,球頭重量205g,球頭為460cc,使用的桿身為Ping自己設計的規格TFC 189D與80D兩款,桿身重量主要是50克與60出頭克重量,揮桿重量為D3.這樣的規格真的不是太友善,光長度我就無法招架了.要讓自己能精準的使用超過45.5”長的木桿,你可能要花上1年以上的時間去練習.再加上那令人敬畏的D3揮桿重量.那真的是把這支易打風的木桿壓死最後一根稻草的主兇了.

這支桿子讓我覺得它的擊球出來的球質與飛行時間真的沒有第二支桿子可以比,在這塊上我敢說日系桿身要能有這樣的水平怕數不出3支.但以它的售價與得到的效果來相比,你還能要求什麼?性價比完全到位,你用400美金的價格能買到怎樣的日系高碳布桿身?而它打出來的效果與穩定性又是如何?很多桿身的使用率都是曇花一現,

以個人角度來說,我比較喜歡打出有點高度的球質,而能得到最遠的飛行距離,就算彈道高我也會覺得爽.因為當你看球直直的衝出去,飛得又高又遠,那距離的爽度真的是無價!雖然說低平的彈道看起來比較有穿透性,但我覺得球質是比球速要更為重要.球質如果是重,飛得穩穩當當,這樣的球打出來的抗風性不會比低平的快速球要差.

這款桿身也比較適合設定短的規格.能配合上我的910 D3的規格與設定.這點與一些日系高噸位碳布的桿身設定比較不同.因為Veylix這個桿身品牌是美系,美國為主,它的桿身材質都是全從日本進口,所以在產品設計與開發都是在美國.對於美系桿身的設計風格多半與日系桿身走不同的路子.就算是這類高噸位碳布也會有差別.

現在日本太多球桿的性價比嚴重不對稱,所以就算你花了不少錢買下來的球桿最後可能就是這樣的結果.而下場無法讓你打的順手與穩定,那也只會成為花瓶,放在家中的球桿之一.Grand Prix這個球桿品牌我覺得球頭設計有它的優勢,但對於球桿設定與桿身的選用上有些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