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只能說這類桿頭本來就是很低倒旋,配上中低的倒旋桿身,打起來卻可以像子彈一樣的暴衝速度。確實讓我驚訝。更重要,我用這隻打的精準度超高,中桿面甜蜜點超過7成,是這三隻Callaway木桿裡最高。應該說這桿子的感覺、重量感更適合我的動作打法。所以用起來真的完全可以照我的動作去發揮。桿身的重量分佈讓我的身體可以輕鬆去承受,並發揮力量。讚!

而桿身的彈道和倒旋都是低中的設計。trono是低,而這款會是中,而高就是我這次訂的紅管。高不是高倒旋,這年頭沒有高倒旋的桿身,因為材質提升和技術都拉高不少,桿身可以做的更猛,卻有中或低倒旋的效能。紅管是高彈道設計。這也是我訂這三隻不同桿身來用的原因。當然配置不同桿頭特性來比較和瞭解。

當然每一支桿身特性都不同,所以打出來的結果也會有不同。因為桿頭也不同。而Olyss也是高噸位碳布材質為主,所以桿身強度也不在話下,但配置Zylon材質可以讓使用操作更好。讓揮桿速度不快的球友一樣可以打的爽歪歪。而且一開始出來也是有55 R硬度,就是針對速度力量不大的人設計。看得出來LAGP對產品有針對不同使用族群來設計。

這裡的練習球是Pinnacle,打起來算不錯,相對Callaway要舒服多了。擊球距離上有比較短。這是和球心硬度有關。但練下來對球和身體都算好。只是下次不要在週末來打,可以好好享受自己的高爾夫日。不過有個問題,它的打位空間比較小。比起Twin Creek和The ranch driving range的打位空間,它偏小。有點壓迫感。

另外也有小9洞設計,6個par 3 和3個par 4。這種設計也是帶2~3支鐵桿就可以打完。讓球友可以解手癢。當然還有一般的18洞設計。下次來挑戰他們18洞。好像風景很好,也有點挑戰的設計。這個球場也有18洞,不少大人帶孩子來打,很多東方臉孔。是目前為止我看到最多亞洲人來打的球場。

握桿是一門學問。練到後面都會區調整自己的握把方式。因為握桿雖然不起眼但卻極度重要。而你的握桿方式就決定你的站姿、桿子選擇、揮桿動作、施力方式和收桿。簡單說,你的握桿好壞和你的身體質量和動作有直接關係。不是間接關係!一般來說,如果你的身體肌肉強度夠,你的握把會比較有效。你不需要大面積的區接觸你的球桿,就可以把桿子握好,握牢。像用手指去扣球桿,就是屬於你的手和球桿的接觸面積相對少。所以你的握力和身體肌肉強度就需要比較好。

整個球袋區都是伸手就可以摸到,背看看。種類之多讓我看到爽。在亞洲因為店的面積有限,球袋這種佔空間的產品,通常擺的不多,所以很多東西都是要自己訂,摸不到,也看不到實體。但這邊基本各大品牌的球袋都有,還有各種顏色給你選,找不到理由不買。這是我每次必逛區.

別認為用知名品牌的球就比較好。它只是logo看起來比較好看,但球心,球皮和硬度都很差。也可能不是美國製。沒有打到甜蜜點的回饋真的很差。這樣比較後,反而上次的Twin Creeks的Wilson練習球還比較好。手感會比較軟一些,但也是偏硬。可能美國人的揮速快,覺得OK。但這種品牌的球還有很大空間區提升。開始想念台灣的單層練習球了。雖然不遠但卻耐打和不傷桿面。

就是因為你下場有需求才會從球桿去下手改善。而從球桿的升級,你可以達到你要的擊球距離和擊球策略。但這也是比較表面。在細節裡,你開始會對球場的地形、設計和風向等因素在意。所以你在選擇你的球桿會比別人更在意分析細節。而且你會為特定球場,帶特定的桿子去執行你的策略。不是依靠球僮說幾碼就幾碼去打。

所以高爾夫是一個有外到內,由大到小的進化過程。這也是這個運動有趣和持續提供你不斷挑戰的地方。先說球桿吧。當你對球桿有需求,通常都只在意表面或品牌等因素。但當你有一些購買經驗和對不同球桿有實際使用時,就會開始對桿子的一些規格產生興趣或要求。這都是正確。因為人就是從經驗去學習。

高爾夫的裝備一直以來都很多也有規定。想穿輕鬆或隨便一點也不可以。但現在美巡賽開始讓穿著可以更多元和多樣了。最近在開打的RBC Heritage比賽,日裔美籍的Collin Moriyama/森山就穿著連帽的上衣參加比賽,這就讓我驚艷。看來以後在球場也可以這樣穿了,讚啦!

對我來說,我不想短。因為短就是沒有上果嶺。打滿或過旗桿但落在果嶺都是好的結果。這對於你的能力和成績是有很大差異。這是看你的上果嶺能力。你如何判別和利用你的桿子來打上果嶺?這是非常重要的個人能力。人的心裡多數是比較保守,所以計算距離比較不會抓大太多。而在很多外在因素影響就容易讓結果變短。

這樣的狀況是可以接受。這也是我喜歡打三木的原因。畢竟我們不是選手或大砲,可以用鐵桿就打到200碼距離。這樣的狀況對於多數業餘球友來說會是比較棘手的問題和狀況。我也比較和其他球友的狀況。大家在這個距離的發揮都是比較容易被地形和天氣所影響。要上果嶺的難度會比鐵桿要高很多!尤其是三桿洞,中間有水池,這樣壓力就更大!

我自己現在用的桿子和6年前的桿子規格完全不同。你的身體和動作會根據你自己的能力,和對動作的理解而有所不同。我打球差不多18年,但我的桿子規格每2~3年就不同。所以我一直認為球桿訂製師和醫師一樣,他要知道球友的疑難雜症,然後制定解決的方法。不是蕭規曹隨、一成不變!對症下藥就是技師的任務。選擇什麼產品就能決定結果約6成,剩下就是組合的規格。

有一個前提是;不是桿頭和桿身設計高容錯,我們就可以放心用在自己的新球桿或買球具廠商的新產品。這不是劃上等號!為什麼?因為這裡缺了一個關鍵的拼圖;組合的規格。規格,不就是球具廠商的規格就是最好的設定?他們有專家設定給我們一般人用的桿子規格,這樣不就可以讓球桿的特性發揮出來嗎?

整體來說,我超愛這支桿子。一直以來,手感是Callaway和LAGP的罩門,但這組合完全顛覆我對它們的既有印象。所以我會忘記現在打哪一支桿子。東方人最在乎的手感、回饋,這組合的100%美系木桿,會讓你覺得你是打日系driver那種柔順和綿密手感。但前提是你需要設定好桿身spine,如果隨便裝Logo down就不會有像我這樣的手感。裝的時候需要花點心思和功夫。

這桿子主要是做給我兒子打。他打木桿還無法掌握的很好,所以才會重新做三隻木桿來給他用。以操控為主,可以習慣和打好木桿為目的。所以桿子長度會比一般要短。三隻都設定44”,重量在307g+-1g範圍。雖然揮桿重量有差,但總重和長度都是差不多,對於使用會比較容易和簡單,而桿身和桿頭重量不同,也可以讓孩子去嘗試不同特性桿子來找出適合他的桿子組合。

重點在“是否費力”!如果桿身強度和硬度高,你需要花費更大的力量去帶動桿身。但Trono完全不需要,要下桿把桿子拉下來就如同斯紙,不費吹灰之力。而且桿身異常的柔順。就算擊球釋放,桿身也沒有讓你感覺很大的彈力。所以這桿身強度高是沒錯,但卻做得非常柔順,是我打過Matrix/LAGP桿身最舒服。常常不知道我現在是用哪一種木桿,手感無法和性能對上。

桿頭回饋 - 這款桿頭是我打過Callaway桿面手感最好!打起來超軟。有點像打Miura的鍛造鐵桿的回饋,一開始打非常的驚艷。因為就我自己的經驗,Callaway桿頭擊球回饋都是偏硬,雖然性能是頂尖,手感卻是倒數的。先前用過Epic Flash,那真的像打鐵板一塊。但從Mavrik木桿後,手感就逐漸變軟。現在到Epic就是完全優化。找不到任何問題。

北部的球友照過來! 現在如果需要LAGP、Veylix等桿身產品,Pure、Ladar握把等產品,都可以找我在台北的經銷商“Golf House Taiwan”的“Jerry”哥。Jerry本身也有代理不少高爾夫產品,對產品的瞭解深度是沒話說。目前也已經建立LAGP TPZ桿身的demo,有興趣的球友可以聯繫他.

Epic Max LS 木桿的重量含連接器202.2g,桿面重心在中間偏桿趾位置,使用也不會有太大偏差。以市售的桿頭來說,質量也是可以接受。這樣的桿頭重量要配置的桿身也需要考量到長度。這次選用的桿身是性能導向的LAGP Trono,這款桿身是以Dechambeau的使用需求為設計基礎,我很早以前就想用但,它們沒有做55g的重量,到今年年初才有。真的一波三折!

我挑了MAX LS版,一來打動作也熟練,二來low spin是近來木桿的發展重點,而我要配置的桿身也是以low spin為主。這樣可以來觀察和研究,現在新的木桿就算low spin對一般人來說,是否可以駕馭,對於飛行距離是否會影響?這是我要研究和瞭解的地方。新的技術和材質把spin壓下來,對距離尤其是飛行距離來說是否有改變?如果你不知道這些東西和關聯,就無法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幫你增加距離,球速可以更快,滾的更遠?

我常和球友說,今天你買到的東西如果不對或假的,那價值就是0!一般個人賣家,不是說他們就是要騙人,因為他們對產品本身懂的也沒有你多。買了,很常發生用了不合或收到後測量規格,結果產品不對。好的東西絕不會多,因為用的好好的為什麼要賣,肯定有問題。就算是玩家,也不會很多。所以產品留到市面的數量肯定不多。

其實網路買球桿或相關配件,最大的問題在於,賣家提供的訊息不足或避重就輕的資料。避重就輕,其實就是賣家存心要忽悠你的打算。故意不讓你知道或看到一些問題,後面你收到後,問他產品的規格問題,他就會推說,你也沒有問。所以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經驗和對球桿認識有一個火候時,被唬也是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