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案例在於,看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才不到10歲或10出頭歲用大人的桿子在打。我自己都覺得辛苦。因為孩子不只要被教練雕塑動作,還要配合球桿,身體會走精。我上面沒有寫太詳細,其實我把桿子重量都減輕到不能減。桿頭配重螺絲都卸下來。都只有C的揮重給孩子打。就是要讓他可以集中在動作的練習和運行上。球桿的負擔到最小。
對於鐵桿的重量調整後和握把改變都有明顯的使用操控能力提升。球也都是直的比較多。質量上提升不錯。長鐵、球道木(5木)、driver的擊球精準度提升50%。架tee適合插短tee,因為吃球掃擊得穩定性和精準度很優。身體肩膀轉動非常到位。擊球釋放非常順暢,所以球質和飛行距離很不錯。
孩子小的時候都有給他不同的球桿來練習。不會強迫他要練好。所以每次就練個2~4次就停下來。因為他對高爾夫興趣不大。但他的身體還是對揮桿動作有記憶。11歲的時候有對他的身高148cm定制他的球桿。而最近他的身高也和大人一樣,就會先用我的桿子,後面再依據使用狀況進行球桿調整和改善。
在我這幾年下來,我更多在嘗試不同於目前高爾夫框架的東西。比如球具,動作,身體和球場等。這些嘗試都讓我得到很多收穫。也是我可以看得更深、更廣的原因。當然這當中也是很多失敗和錯誤的經驗累積。所以才能知道什麼方法和想法是比較可行和正確。我會建議大家要敢去突破和思考一些對球具和動作的想法。不需要一定要依照誰或哪個學說或理論去做。放開這些束縛和框架,你會看到和享受到很多有趣和正面的經驗。這就是高爾夫的動力。 不是你今天打多少桿這樣籠統的表現。更多在你自己從裡面心靈上得到的啟發!
想像可以無限!這也是讓我可以持續對高爾夫有熱情的原因。因為這些想像就會讓我想去找答案。如同球友們私下會詢問我什麼產品比較適合?我要買S還是R硬度?這都是你經過思考後才有的問題。已經是有經過自己反覆推敲的一個結論型的問題。所以從問題就可以瞭解你對這個運動是認真態度。
而且我觀察到其他選手從長草脫困,球到果嶺也很難可以留住。一來是US Open那種變態級的果嶺速度,球從長草出來,吃到桿面的倒旋量會比一般在球道時要更少。因為接觸時同時有草的阻隔。DeChambeau的球卻可以留在果嶺。最多就滾到果嶺邊,不至於滾出果嶺。這是差別很大!我認為DeChambeau的LAGP碳纖維鐵桿桿身確實也發揮出不錯的效果,提升倒旋量,讓結果可以不會太差!
上個禮拜在家看了幾天的US Open,我也一直觀察DeChambeau的狀況。從今年7月高爾夫開放比賽後,就一直看DeChambeau的動作和打法。我覺得他距離提升當然對於整體打球的難度有效減少很多。就如同你開球距離可以有250碼,對於多數的球場總距離在6500碼內/白梯,都可以輕鬆面對一樣。為什麽?很簡單。當你開完球後,大多數只要用中短鐵可以打上果嶺,這樣的第二桿挑戰就自然輕鬆簡單多了。在高爾夫的世界里,球桿長度越短,使用的難度就越小。
我自己嘗試過不同桿子重量和揮桿重量,對於使用上的控制能力。我必須說;當你的揮桿動作是身體扭轉和肩膀轉動,對於球桿的重量和揮桿重量都需要“輕量化”。而要多輕?因人而異。我不想給誤導!為什麼要輕?因為動作已經夠複雜了,桿子如果再讓身體承受更多的負擔,動作的施展就難上加難、複雜度破表。
所有的球友來找我的時候,一確認目前球桿長度都超過45.5“。當然過重和過輕都不行,過輕會讓你無法掌握桿頭移動的掌握能力。就算可以讓你提升揮桿速度,但無法有好的擊球精準度也是白搭。回歸現實面,目前多數木桿類的長度和重量,對於業餘球友來說都是有挑戰和困難。所以你要做的只有2個選項:改桿子或提升自己的身體能力!改桿子已經討論很多,而這篇文章會著重在個人能力這塊。也就是說,你要做的事,就是去提升自己的上半身的強度。這不是你多練球就會比較好。練多、對手臂是有提升,但有限。
說說但書吧,多半都是技師把桿子設定比較長,比較輕,比較軟等特性。也就是威而鋼效果。不會持久。一來多數的球友用這樣的桿子不會覺得難,打不好是覺得可以改善。因為輕嘛,沒人會覺得打不起來。所以打壞了就多練。二來,長,對身體和動作的需求和負擔就比較大。往往擊到甜蜜點的比例都不高。但如果讓他打到,那就可以大聲的拿出來說。因為我以前和朋友打球,朋友距離一直出不來,但往往幾球會和我不相上下。當然我會覺得驚訝。
武器呢?對!一堆桿子說可以增加10多碼,什麼屌到爆的科技或材質。但買了一樣沒更好。我和一般球友不同。你們換桿的計劃可以幾年才換一次。我每年都換,應該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新桿子在手上使用、測試。所以桿子對我來說,我一直都在研究。包含球也一樣。都用新產品和新科技的桿子對我來說,會比較持平去看。因為我用的每一支桿子的性能和特性都在好的狀態和保鮮期。而且每一支桿子都會依據我個人的需求和揮桿特性,去進行個人化的規格設定。所以不會有打起來不順或不合狀況。
有時候我也會和球友一起打球,這樣可以更清楚瞭解他打球的習慣或思考策略。比如有些人在前面幾洞的表現比較不穩定,過了2~4洞後就可以柳暗花明了。所以在球桿的設定和桿身選擇上就可以找可以抗側旋比較好的產品。有時候手感好的桿身不見得在容錯和側旋上會比較好。除非高檔的產品。所以實際觀察球友下場打球會是最好的依據,也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的前因後果。
更不用說把桿子給做得到位。就我個人的經驗,沒有個3次是很難去知道球友對球桿的需求,問題和實際狀況掌握的好。因為很多球友本身對自己的問題和需求也都不清楚,好像準度也需要,距離是基本,最好可以桿子好看又容錯性高。對不起!很多產品的特性是有衝突。所以魚和熊掌是無法兼得!
因為上桿到頂點可以讓桿子的重量落在身體上。如果只有上1/2或3/4的話,桿子的重量就在手臂、背和肩膀上。而如果你的這些部位的強度不足,就會讓身體過度上桿來減少對球桿的重量負擔。同時,對於球桿這塊,也要讓你的球桿,可以把重量感調整到最好,不見得是最輕。這樣身體可以對球桿的負擔在最小。只有從身體和球桿去配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和揮桿動作。
揮桿動作上,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同,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身體肌肉強度和伸展性不足,導致動作的過程,產生很多多餘且沒有效率的動作來。比如over swing/上桿過頭,下桿側移、或握桿強勢等。這些問題和姿勢,都代表你的身體強度和韌性不足,才無法做到和選手那樣的表現。
太早去越級打怪,怪物打不死,自己信心和能力都整個滅頂,反而還打擊弱小心靈。看到特定的球桿就整個手抖。我還記得當初打球第一年,去打新淡水,整個烙賽。球場設計超變態。沒有坐車打根本沒辦法打完,球場上上下下的設計,很多球道看不到果嶺,球道也窄,不停的掉球。後面就再也不去打那個球場。設計的動機就是要搞到大家不停東奔西跑的救球。雖然有球車,一樣搞得我東奔西跑。其他北部球場也是大同小異。所以也導致我喜歡去海外挑戰不同球場。因為台灣的球場設計超瞎。平地球場超少,打起來就天人交戰,難怪球不斷噴掉。
打適合自己目前能力的球場,這非常重要。因為像台灣這些球場,球道窄,距離短、而且球道間的距離不足,很多時候球都會兩邊球道亂飛,這是很危險。我個人覺得球齡不足5年的球友可以打球道寬、距離在5500碼左右的球場是比較好。原因是可以練球技,同時看出自己哪一支球桿的技術能力不足?
所以說我基本上是利用2套鐵桿來進行使用的混搭。因為目前鐵桿無法只購買我要的號數。只能購買兩套不同特性和品牌來進行混合使用。個人對於不同球桿有使用的需求和功能。我可以得到我希望的結果和對結果可以提升到最好。所以中、長鐵是性能和易打桿子,短桿和挖起桿就以操控和精準為主。
首先,我先說一個基本觀念,球桿必須要有明顯特性。每一支桿子都要讓你可以毫不猶豫就可以選擇和決定去使用。如果當你在決定要使用哪一支桿子是可以有2支以上的選擇那就對你有困惑和選擇。這也是我常和我的訂製球桿朋友說,桿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特性和功能,就沒有訂製的必要。如果建立每一支桿子獨有的特性和功能?當你選擇桿頭、桿身和握把是就是一支桿子的DNA。桿頭特性是什麼?桿身得特性功能是什麼、握把得導向是什麼?這些東西建立起來就是一支桿子得完整特性。也是在你思考要如何進攻是,可以從你的腦子裡跳出來得結果。
既然訂製球桿就需要一個適合球友可以使用的規格,哪來的用原廠規格。更扯的是還裝不合邏輯的規格來(桿身還裝重量更重或硬度不適合)。別笑,這樣的狀況還不少。這些人真的亂來,招搖撞騙之輩!到底有沒有物理觀念在裝桿子。看來是沒有!而且球友還讓這樣技師配鐵桿、木桿、小雞腿...這也沒問題,但問題來了,他配的完全不一致。鐵桿是一種規格、木桿又是一個規格、其他球桿也是不同。所以球友找我。他鐵桿就歪七扭八,是掉桿的重傷區。光說這些技師的荒誕的案例實在不勝枚舉。
我觀察很多球友的球桿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桿子的一致性無法同調。從木桿到鐵桿、挖起桿和推桿,每一支球桿的規格、使用感覺都不一樣。才會導致你打起來無法輕鬆、簡單的去控制桿子和發揮動作。所以當我在訂製球友的球桿,會詢問很多球友使用問題。才會瞭解這個狀況和嚴重性。
我的動作核心還是在“效率”上。上面三種問題和狀況都發生在多數球友身上,導致你的擊球精準度和效率不好。所以我在此建議大家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要打好球,把動作“減化”!什麼是動作減化?要如何減化?因為減化是第一步,把你動作多餘的部分給拿掉,才能把效率提升和錯誤減少。
從球桿上下手就是針對你的動作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抵銷。而問題不會不見,只是變小。簡單說,會右曲的還是會右曲,只是幅度變小。彈道太高,可以讓彈道變低。這就是球桿和客製產品可以啟到的作用。這也是我認為不要把訂製球具想成仙丹妙藥。它和西藥一樣是減低症狀而已。一般球友的動作超過8成都是靠手打球。握桿是手掌握桿。這沒有對錯,只是動作是有分時期,不同時期對動作有不同的解讀和發揮。但你要瞭解一個核心觀念就是動作的“效率”。在這個觀念下,動作就有方法和原理。如何讓你用最有效的力量去得到破表的擊球結果?
規格設定是訂製球桿的靈魂!能否讓使用者可以發揮身體和力量就在規格上。規格如果不對,就算再貴、再屌爆的產品也一樣讓你打起來東倒西歪、慘不忍睹。而規格設定也是看一位技師的硬實力。技術不到位,設定出來的東西或結果都是半調子。很少球友會和我討論球桿的規格。往往都在討論產品。哪一款產品(桿頭或桿身)是對我比較好?我推薦哪一款桿身或桿頭?其實應該要問我適合打什麼規格?我目前的球會跑左邊,有什麼可以調整的空間?要如何去調整?
我在幫球友訂製時,常常會覺得,其實他的球桿桿頭或桿身也不差,也適合他要求的彈道、硬度或易打等,但在球桿規格上就整個弱掉。弱掉的原因在,桿頭、桿身和握把都是不錯,但規格裝錯了,就無法發揮這些零組件的效能和提升球友發揮身體力量。這個問題讓我覺得臉上掛三條線!這一來是球友本身會認為,把零組件找好就柳暗花明了,桿子就會幫我發揮我期待的結果。但其實不然。另一個原因也是技師的能力和專業不足。球友可以依靠技師的技術去設定適合他用的規格來打出效果。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