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有個基本觀念大家需要瞭解,只要桿子有拆過再裝起來,不管是否原本的桿頭或桿身,都一樣會有差。差在於回饋和擊球結果。所以如果你喜歡你現在的桿子,最好別手癢去換其他桿身或桿頭來試。因為感覺是回不來,而且沒有感覺一模一樣的桿子。就算桿頭和桿身或規格都一樣,也不會有一樣的感覺的結果。

下場打球和在練習場或室內對模擬器打球是很大不同。你的心情、壓力都不一樣。所以寧可小看自己的實力,這樣可以讓自己有犯錯的空間和機會。而對於結果也可以有正面的期待。往往我們都是以自己在練習場的實力和技術來作為下場擊球的依據,但那是在沒有壓力和可以犯錯的狀況下的結果。

有很多的狀況不是靠你的眼睛就可以瞭解和分析。往往都是要看其他方式或觀察別人的擊球結果才能得到。比如我如果是後面擊球時,我都會觀察別人球的飛行和距離效果。因為只有藉由別人的擊球飛行才能知道,一些看不到的影響因素。這樣可以修正自己等下擊球的決定與參考。

擊球的桿身反饋就變得比較簡單。這不是不好,但對於很多senior球友,揮桿速度沒有很快,比較利用手在操控球桿和享受桿身變化的打法,就會變得無法去掌握桿身的變化。當然還是有一些日系桿身也會把桿身的彈性或折點做的比較明顯,維持一些桿身特有的回饋。但這類的桿身其實裡頭的高噸位碳布材質比例是相對低很多。

現在新的桿頭設計都集中在幾個環節裡。一個是擊球倒旋減低,加上是低重心。這樣可以讓球容易飛到空中,同時具備低倒旋的快速衝力。效能上的表現會更好。球質效果會比10年前的桿子要更好。我在近5年所用的桿子比如TM、Callaway、Ping都是這樣的設計和表現。桿頭的倒旋量比以前的桿子要低20%以上。

多數球友都認為,球桿就是買了以後,看各自的造化和修行。但其實是不對。當然要自己下功夫去練好動作,只是球桿也需要進行改善和調整,才能把一些問題給改善。當然對於一些大問題或產品零件的問題就不容易進行改善和調整。也就是說當問題是傷筋動骨的狀況,就不是小調、小改就可以解決。

我從以前就用很多球桿,不只是訂製自己的球桿,測試最新的桿身或桿頭等訂製桿,就算買一些二手的球桿來玩,也都會打幾次後才知道這桿子的整體表現。有時候在前一兩次的測試使用,身體狀況或動作不是很順暢,這對於結果和感覺都不會最好。所以需要經過不同場合、狀況和使用次數來看,才會公平。

其實有小雞腿專用桿身,重量也都分布在60~90g。但我都會去看球友的動作狀況和他的木桿、球道木和鐵桿的配置狀況才來選擇推薦適合的小雞腿桿身。因為這是第一步,如果選擇不對重量的話,配置會不好設定規格,最後使用結果也不會太好。因為規格不對,你也無法發揮桿子的效果。

小雞腿一般來說都是取代長鐵和球道木。因為這兩種桿子的使用都是相對困難和不容易。如果球桿的配重不對或不適合,這樣對使用者來說更難打好。而小雞腿就是讓你對這兩種桿子可以提升使用和易打特性。只要能打到桿面,基本球就可以飛出去和得到不錯的距離。一句話來說:桿頭得易打性!

南部的朋友照過來! 現在如果需要LAGP、Veylix等桿身產品,Pure、Ladar握把等產品,都可以找我在高雄的經銷商“明揮工坊”的“張志明”師傅。在高雄經驗多年,也服務不少選手的訂製球桿,累積很多專業經驗,也是可以把我們的產品讓更多南部球友享受。目前洋梨高爾夫的產品,都可以和他討論、諮詢與進行訂製服務。他也準備最新2021的LAGP TPZ、Tronos和AXS等試打桿等球友們來。更多產品都會連續到站!

另外也是大家會忽略的重點,就是觀察你失擊球的狀況和飛行。大家要知道,高爾夫沒有人不會失誤,而且失誤是很正常也會有的一環。所以你的球桿是否能協助你因為動作失誤下,結果可以在一個可以控制的範圍內,這是非常重要。不能只記打好的球,球飛的多遠。打不好又會是怎樣?這樣的測試才是比較全面和正確。

很多球友在試打球桿時都會先看看桿子的規格,比如角度、硬度、長度、重量或揮桿重量等。如果看到比較硬或軟,就心裡有底的去調整自己的動作和揮桿速度。這樣其實是不正確,也無法瞭解桿子實際是否適合你的身體與動作?也就是說當你有所準備下,你的身體已經調整不是你正常的動作去擊球。而這樣的結果就不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

所以在現在桿身進步和個人化球桿的加持下,我的中長鐵進步就一支3鐵在打。我的7鐵在160碼,對於要190~160,我都是3鐵來打。所以我的4、5、6鐵都是完好如新。而我考慮今年來組一套鐵桿,桿面角度強勢,這樣對於3或4鐵就只要一支來打,7鐵一樣維持不變但距離可以再拉遠10碼。對於第二桿的範圍涵蓋就更好。

我的球桿用的非常有限。我的球袋的固定先發有driver、球道木(3木,有時會加帶一支5木)、長鐵一支(3鐵或4鐵),7鐵和9鐵,52度wedge一支和推桿一支。所以大致在7~8支左右。不是我背球袋下場打球怕重,而是從10年前開始我就帶這些桿子下場打球。因為這些桿子對我使用和距離需求最合。加上也常用。

其實買tour issue的桿頭最重要在後續的零件配置。因為桿頭的規格很精準和明確,所以只要配置適當的桿身和規格,你的擊球結果是絕對可以預期和掌握。這也是為什麼選手用的桿頭需要特別去挑選和測量規格,因為選手不希望拿到手用時,打出來的結果是他們無法掌握和預期。同時球桿規格和他們預期有出入。

而選手用的桿頭確實在出廠前有經過測量和挑選,因為選手們的使用資料和測試資料都有在大廠訂製部門裡。所以他們可以挑選出他們適合的桿頭規格,來進行個人化訂製。在加上現在的桿頭都是有配置重量螺絲或滑塊,還有可調整角度的套管實際。所以這些桿頭的規格都可以經由這些調整角度或配重去改變。

也是說明,台下10年功啊!我們看到是別人苦練的結果,沒有看到的東西卻是最苦也最累。所以看別人打得好,打法和節奏都很流暢但這實際是要有紮實的技術基礎,再配合上長時間的經驗才能得到。而別人整個分析問題、思考策略和執行解決方案如同行雲流水,不帶一點愁容。才是真高手。

如果害怕做決定,會讓你的人生停滯不前,所以問題不在決定本身,因為你無法未卜先知,而在不斷修正調整決定本身的結果。以前下場打球都會想很多,也會設定策略,但往往結果都不會和計畫走。後來什麼都不去想,做好每一次的擊球,事情就變得簡單。這也是我的做法和策略,就是簡化問題,專注解決問題。

組裝不是把桿子黏上去就可以。如果是好的作品和技術好的技師,整個組裝的步驟是一般組裝的2~3倍。也就是一般組裝可能5個步驟就可以組裝好一支球桿,技術好的技術可能就需要超過15個步驟的組裝流程。所以很多打過我的桿子的朋友或球友都說你的桿子怎麼這麼好打,手感好棒....因為我一支桿子組裝就比外面技師花更多時間和在意很多細節,把所有變數都盡量考慮進去,才能得到好的結果和回饋。

大家會覺得不可能,因為同一款桿頭、桿身和握把不就是一樣的回饋?不見得,因為產品生產製造不可能都100%的一樣,而組裝的精準度和使用膠的量(桿頭都會灌膠以達到品牌商的揮桿重量要求),都會影響到最後打的感覺。感覺是很難去複製。就算是一樣的產品下,我也沒有做到可以100%一樣的感覺。

再說到工具控。我想很多球友也是工具控。但有些工具控是自己收藏,自己爽的悶騷型。小弟就是啦。有些玩家是有新產品就一定一馬當先,在群組或球友們展示戰利品。當然一些網路上也不少這類球友們。但實際和他們下場打球就真的感覺被仙人跳。啊不是300碼?怎麼不到240碼,還什麼AI或導航的技術。

在練習場裡最容易看出球友的種類。如果是技術咖的球友,基本上桿子都是身經百戰,動作也是熟練下的結晶。這些球友基本在練習場就是耗損半天或一天在和球伴們喇賽,論球經。動作也是千奇百怪但就是打得準。靠的是一次就一籃幾百顆球的苦練。有時候他們也會指點一些新人但就能避就閃遠一點。

因為3層優力辛球款,大多球心是硬,球皮軟的設計,所以在推桿來說更能感受到球心的硬,而2層球球心如果選在80~90硬度的話,推的手感會比較舒服和軟。擊球的回饋也相對舒服柔軟。因為優力辛球皮只有薄薄不到1mm厚度,不可能去吸收推擊的撞擊力,能吸收也就一部分。我從以前就很愛一款Bridgestone的2層球B330,就是這類2層球軟皮的設計。因為打出來的結果就和我打3層優力辛球差不多。後面就是我自己的2層大球心軟皮的surlyn球,一樣都是頭好壯壯。前提是球心要好!球心配方不好一樣烙賽。

球這塊我倒是有點研究,也一直在測試和研究市面上不同的球款。但高檔球雖然有一些是友善的小品牌或台灣自有品牌,如果你的能力或需求沒有到一個程度,這樣的球款對你來說也是鎮煞避邪用。打起來的感覺像打石頭一樣。難道2層球就真的不行或性能不及3層優力辛的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