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強勢角度的鐵桿在中長鐵可以讓你很有感距離的提升。但在短鐵其實就算強勢也不會有太大的提升。反而大家會覺得要用熟悉的桿子去發揮才是重點。所以如果要配強勢中長鐵和一般角度的短鐵,通常不會在同一組鐵桿上。所以這樣的組合多半要混搭才有可能。我有配置過這樣的混搭鐵桿模式。因為這樣鐵桿的特性和需求明顯,也要看鐵桿品牌有沒有可以選。所以多半都是小品牌的鐵桿可以這樣配。一般主流品牌鐵桿是只能混搭同一品牌的產品。

我個人覺得在中鐵和長鐵(如果你有用到3,4,5鐵)的桿面角度可以強勢沒問題,但在短鐵角度其實有沒有強勢根本不重要。因為短鐵是要打準度,不是距離訴求。所謂短鐵的距離每個人都不同,但可以簡單說在120碼以內。對我來說是120碼以內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是所有球友兵家必爭之地。不管你身材,年紀或力量速度多少?這個距離都是所有人可以打得到。而如果你可以好好掌握這個距離和有其相對的球桿可以發揮,那你的成績也不會太差。

但如果力道不同也會影響路徑的變化。這就是這類推薦路徑難的地方。不過我認為這類果嶺推薦路徑只需要給個大概路徑。因為實際要如何推和推的力量都需要球友自己去調整和決定。但如果有推薦路徑,對一般球友就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因為果嶺路徑的判讀是需要有一段長時間的建立。而且還要計算草紋和果嶺速度等。不單純是看地形和距離的判讀。所以就算有科技的協助,也不完全是可以相信的推薦路徑。但有勝於無。至少知道要推哪個方向就可以自己去掌握力量和距離。

現在使用測碼數的機器,我們可以自由使用、瞭解需要進攻的距離。這對一般球員來說是一個有實用的幫助。因為如果你到一個不熟的球場打球,對於距離的掌握和觀察就不容易。就算有桿弟也不一定你覺得碼數報的靠譜。當然有科技的協助對於打球就變得簡單多了。但為什麼USGA可以接受使用測碼器,就沒有機器或工具可以協助判斷果嶺的建議路徑或距離?其實這就如同測碼器一樣。就算你你知道要打150碼,你不見得可以打得到!

不過選手也是人,所以他們也會和我們一樣失誤。比如明明球道上就有一個小小的沙坑,但他就是筆直的朝那個沙坑打,結果就是下沙了。就是實際看比賽你可以去揣摩選手的想法,看他們打的球路去瞭解他要如何去打這一球、這一洞?可以理解的話,絕對可以幫助你在打球策略和觀念提升很多。

所以實際看比賽對我來說,就是要看選手如何去打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球來?而且最好看的就是,看這些男子選手打出來的球質真的很爽!那球速實在猛且快,尤其打低平的彈道,那種爽度真的值回票價。重點是你不需要跟有名氣的選手,只要能上得了檯面的選手都有能力去表現不同的球路和技巧。

不要小看架Tee的高度!因為這需要實力和能力去控制自己的身體以得到你期待的結果。不是只求碰到球就好。而是要求觸球的反彈角度在一個穩定和可以接受的範圍。所以當你架低Tee在擊球,通常打出來的彈道都會很穩定,不會忽上忽下。當然不建議一般球友或差點在20以上的球友去嘗試。動作的穩定性和正確性都需要有,才能進行練習和實際下場擊球。不然出糗的狀況會很常發生。會越打越挫折。這是進階球友的練習重點和項目。也是考驗你的動作能力和控制球桿的指標。

Tee架的高,如果一號木桿放平在地面,球露出來有半個球都是架高。一般人會覺得這樣架的高度是很正常,但架這樣高度的觸球肯定會讓觸球角度提升個2~4度。因為架的高,就越不能把桿頭的桿面角度維持正常進而觸球。如果架Tee只露出1/3或不到1/3的球出來,那就會限制你桿頭移動和桿面的移動,桿頭不能上下移動變化太多。所以你的桿面觸球就比較可以維持桿面正常的角度。而桿面的擊球角度就不會反彈太多。相對可以控制球飛行的彈道。

碳纖維桿身在木桿和鐵桿的使用經驗我就不多說,因為大多球友都有經驗。而我個人使用碳纖維推桿桿身也超過4年經驗。在這塊上我個人覺得,碳纖維對於提升推擊的手感是正面外,還有提升推擊的倒旋量,球的滾動效果更好、更穩定!也就是推的距離效果會更好,球的路徑更穩定和容易掌握。桿身重量分布更集中。因為用鋼管桿身推,往往在最後球會突然停下來。這點在碳纖維推桿桿身就比較不會有這狀況。如果連職業球員都認可碳纖維推桿桿身了,對於一般球友來說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理由。

DeChambeau又有新消息,就是他成為美巡賽首位整組球桿都配置碳纖維桿身。這似乎也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對於一般球友來說,14支球桿都配碳纖維也稀鬆平常的事,但對於職業球員來說就不是了。職業球員尤其美巡賽這種高張力和高競爭環境,球員本身的力量和技術都特好。桿身這塊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球員成績表現。

所以對於動作熟練的人我一定先給予肯定,因為這需要時間投入去得到,絕不是花點錢買好的工具或配備就可以成事。不管你是誰,沒有投入時間就不會有熟練的技術和能力!這是不變的硬道理。在練習場常可以看到很多球友,動作奇形怪狀,但打出來的結果一樣可圈可點、收放自如。這就讓我很佩服。很多球友都是自學,不能說他們不對或不好。因為多數教練都不懂正確的揮桿動作原理和方法。導致很多球友花了錢,動作還是東倒西歪。

我常和朋友或找我訂製球具的球友聊,不管你的動作正確與否,只要你的動作是熟練,你的動作就有效果和氣勢。當然動作施力不對,很容易會讓你打到瓶頸。如果你想持續進步就必須要調整、修正自己的問題,改善身體的條件等。所以我認為,所有的需求都需要由自己去產生,這樣才能有效果和主動性。當你對你打球的結果在意,進步到一個瓶頸,你就會去找答案,修正和成長。如果缺乏這種動機和熱情,你的高爾夫就是會打,而不是熟練。

距離一定要先掌握好,距離對,方向歪,至少可以在第二推比較容易。如果距離不對,方向就算對了,留下距離有超過4步以上,那就非常有難度。我說是多數一般球友,不是在差點15以內的人。如果你常打大果嶺的人,最好要選對的桿頭,不然推桿數也絕對不會好。推久了後,傳統型的推桿就真的好推。各種狀況都可以解決。同時桿身和規格都適合自己的身材和規格時,就不會推出太難看的結果。所以,推桿要客製是絕對,因為它關係你能否有好的收尾。

大頭設計是好瞄準。桿面往後延伸有設計一些容易瞄準的特性。也是大家喜歡的原因。加上桿頭不重,很容易上手。但這類桿頭的問題在,長推距離比較差。就算你很用力推或上桿到一半的位置距離還是有限。因為材質是鋁合金,材質密度沒有不鏽鋼高。距離效果就不如不鏽鋼。如果你看電視選手推這類桿子也可以觀察他們長推時,其實都上桿很大,但距離還是有差。所以這類桿頭適合中短距離。會更容易去瞄準和控制距離。我自己也有不少這類推桿,但我多半會選擇這類小烏龜推桿頭材質是不鏽鋼,這樣中長距離比較容易發揮出來。同時也有好瞄準的特性。

推桿其實和wedge有高度的類似感。wedge有很多角度,而不同角度的使用和距離效果都會不同。但如果真要打準就不是全揮桿。這才是考驗和講究技術的地方。控制距離和方向才是最難。也是高爾夫裡最考驗大家的地方。這就是推桿的精髓!控制力量和方向。現在很多的球場果嶺設計都是大果嶺。所以如果你球落點不好,要2推收也是非常有難度。想想如果2桿上果嶺卻來個3推,推桿就真的很掉漆。尤其下場的機會如果不多,推桿要維持一定水準是有難度。

因為要能讓你去發揮球桿的效果,說起來簡單但真的要時間和對人和球具下手,才能逐漸找到方法改善。這也是大家樂此不疲的事。而我現在也是基本能對我自己的球桿去盡情發揮它們的效能,同時享受不同球桿的不同效能。而現在我只要拿去球桿就完全自行滿格!和以前拿特定球桿就不踏實是完全不同。我最享受身體全力發揮擊球的效果和感受。它讓我感受到打球的樂趣,也可以發洩生活的壓力。同時運動!

瞭解球桿越多,對球桿的需求也更加明確和越會嘗試更多不同的組合和享受結果。當然也建立我很多的知識和經驗。瞭解越多才越覺得需要去精進其他領域如揮桿動作和運動科學等。現在對我來說,球桿的需要就是:“讓我可以做我想要的結果!”我可以打的很紮實,發揮球桿的效能,享受球桿的回饋和表現。不只是球桿,球也可以讓我感受到差異。這對我來說,高爾夫是很享受的運動。因為他可以做我想做的表現和結果。

很多人打完球後就把桿子丟到車子裡或放在家裏。我想很多球友壓根不知道球桿需要進行清潔和保養的工作。因為在亞洲打球,球桿多半桿弟會幫忙清潔和擦拭。所以球桿對多數球友來說,沒有需要清潔和保養。但實際上,別人不會對你的桿子細心照顧,桿弟的清潔都是把桿子放到水裡,然後拿刷子刷幾下,再拿布起來擦拭。所以這樣的清潔絕對不到位也無法清潔很多的細節、凹槽的地方。這就是你自己要找時間進行對球桿的清潔和保養。

於2020年4月於深圳啟動高博會由廣東省高爾夫球協會指導,高博展覽(深圳)有限公司主辦的深圳國際高爾夫運動博覽會將在明年4月30日至5月2日於深圳會展中心召開。本次高博會將聚焦創新、跨界,並采用全新模式來推廣和普及高爾夫運動,旨為高爾夫行業註入成長的動能。明年春季深圳高博會的舉辦將會成為中國高爾夫行業備受註目的一大盛事!

這也是wedge桿身會有一些獨特的設計,比如彈道會比較高,倒旋更多,彈性更好等。有些wedge桿身也會設計比較重,也是因為可以利用桿身的強度去得到更好的能量、倒旋和彈道。而多數球友對比較重的wedge桿身都不考慮,但如果你是半揮桿和短切,這樣的桿身會特好用,更容易帶桿頭來得到好的結果。尤其在長草狀況,這樣的桿身更容易脫困。Wedge桿身也五花八門,所以選擇需要有經驗和瞭解上面的專業知識。不是看那個比較順眼和因為其他朋友也用你也買來打。

wedge從48~60度都有。所以不同球友對使用的角度會有不同角度的桿子來打。而最簡單的問題就在,你的wedge是全揮桿,還是沒有全揮桿?這才是關鍵!多數人或技師不會重視這個因素,但如果你全揮桿就會有力量和距離。而這樣的使用方式就是和其他球桿差不多。所以桿身選擇和規格設定就會和鐵桿類似。沒有全揮桿代表你是控制自己的力量在一個範圍內,所以桿子要以控制為主不是以距離和穩定性為訴求。

產品、配備和儀器標準化,對從業人員和終端消費者都是好。因為得到的產品和服務都可以有評估的標準。也可以維持好的質量。沒有標準化的依據或規定,就會導致最後的結果有很多灰色地帶或各說各話的狀況。這種狀況尤其在球具這塊和訂製服務裡最常看到。因為我有時會聽到一些半桶水的技師會說,你桿子打不好,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是你人的問題。把問題推回到使用者身上。這是最要不得。因為我就是打不好,所以才希望球桿可以讓我使用更容易,和彌補我一些問題。

高爾夫的裝備算是所有運動裡頭最多了。其他運動多半一個工具裝備或球就可以來玩了,但高爾夫,你要球,球桿,服飾和球袋等配件。數不完!而問題是,這些裝備和配件是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如果有標準比如長度、重量和規格都有可以依循,那廠商在製造產品就可以維持在一個標準範圍裡。有人會說,怎麼會沒有標準,USGA和R&A不就制訂很多球具,球和比賽的規定嗎?這不就是標準嗎?我所謂的標準是指,如桿身的硬度標準,現在各家做的東西都不同,S硬度,都不同。你除非對特定品牌瞭解,使用過,不然A牌的S硬度,可能是B牌的X硬度。

其實前一陣子Callaway高階球款也出紕漏。網路媒體mygolfspy就做一個球的專題,把市面上高階球款剖開檢查,結果callaway的球偏心的離譜。受到大家撻伐。後來Callaway高層出面說投資10 millions美元對機器設備升級改善,邀請工坊技師和媒體到他們工廠參觀。說穿根本就是嘴炮耍一下,沒讓Callaway像這次Costco賠一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