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鐵桿來說,我認為每個球友都需要去建立自己在每一支球桿的距離訴求。不見得要每一支鐵桿都差10碼距離,或是距離要固定。對我來說,距離越遠的桿子可以有多一點的距離差。比如我的七鐵160碼,但我八鐵只有140碼(因為是鋼管桿身和七鐵不同設定),少掉20碼距離,但對我使用一點都沒有產生問題。

因為如果我們的眼睛沒有好到可以看到280碼以後的狀況,那就需要借助科技來觀察擊球表現。但室內我個人覺得還是搔不到癢處。很多在室內測試買下球桿,到後面都打不好。因為室內和室外有視野的差別,這也會影響到擊球的心情和穩定性。室內的環境適合做揮桿動作的練習和模擬。對於動作教學上比較好。因為沒有外面和環境的影響。就是教練和球友的互動。測試結果也可以瞭解揮桿路徑和相關數據。就算數據不是精準,也不會對球友產生影響。

這論點看似正確但卻不務實。我只要問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你下場打球在室內還是室外?答案很簡單。高爾夫就是室外運動,而且喜歡高爾夫就是那種去挑戰大自然,同時觀察大自然的細節變化。因為就算晴空萬里,沒風狀態,可能在你打球的高度風可是吹的亂七八糟。很多狀況你無法用肉眼看出來或身體感覺出來。這就需要經驗去幫助你。我打球比較喜歡後面打,因為有時候就是要觀察前面打的狀況,尤其看球在空中飛行的狀況才知道要用哪一隻桿子來進攻。因為別人就是最好的示範。

通常壓力有來自“視覺上和感覺上”。感覺上這似乎比較籠統不明。我自己給它的定義就是:它的難度超過你的目前能力。被這難度給壓住。所以只能盡全力去打。這通常是在距離上和技術上。距離達不到,或打不出需要的球路來(狗腿洞)。所以只能打做得到的球路來。很多球場打白梯(中國藍梯)都不會覺得有困難或難度太高。但一旦把距離稍微往後一拉,就風雲變色,一發不可收拾。所以現在我在美國打球,都會習慣打遠的梯台,會享受很多不同的挑戰和壓力。

我自己打這款球已經用了好幾年了,但都是做OEM出口到歐美市場。不好的產品我根本就不會拿出來說。台灣市場目前打urethane很火熱。但單層和雙層球款也不是都很差或性能不好。因為亮點相對與多層次urethane球皮少,所以價格推不上去。當然多層urethane球皮也代表技術能力的象徵。對我來說,在基本的單雙層可以做到優於其他球款,代表在材質和技術都比其他對手要好。這是根本!因為球就是材料技術的對決。這部分好,多層的產品也不會差!

選這個產品是我們台灣代工的產品,而這產品當然是美國朋友針對市場需求來訂製的球款。而目前市面上的2層球多數偏硬。也有軟的球款。而這款球的好處,就是價格友善,也很耐用。球皮比一般surlyn要硬。surlyn表皮的球款對一些技術好的球友來說,打起來比較硬,短桿倒旋沒有urethane的好。硬的球對於操控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如果球皮軟可以提升操控能力,短桿讓停球力提升。這也是我設計這款球給美國朋友的原因和基礎。這也是我利用至少7年時間經驗,提供給歐洲朋友的產品得到的結果。這些年下來,我的客人年年訂購下,不斷去改善,提升效能和表皮能力的結果。而這次美國朋友的使用,目前也得到市場和球友們的認同。

另外我覺得SIM/SIM Max這類桿頭適合裝不長的配置。因為桿頭的效能很到位。不需要特別去裝長(超過45.5“)來得到最遠的距離。反而應該要配置對的長度和重量比例,讓你可以吃球精準,這樣效果自然是最佳化。我認為裝44”,可以打的紮實和有高比例的甜蜜點精準度,得到的效果會比裝46“的長度要更好。SIM這類的桿頭,是和日系那種要裝長尺才能的到的距離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路子。所以我自己的M6也是裝在45”以內。不要把這桿頭自作聰明的配置長尺。這是畫蛇添足的做法或不懂的想法。

我從以前M6桿頭時,就瞭解到M6這類桿頭設計,非常挑桿身和設定的規格。如果選的桿身和規格不對,打起來的回饋會差很多。所以不是我用貴或最新的桿身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回饋。在M6和SIM桿頭上,這樣的做法不適用。所以我建議多數亞洲球友可以從50g的桿身重量等級開始試起。這樣會比較好。當然你的揮桿速度有超過100mph,就從60g開始打起是OK!所以桿身的選擇是很重要。桿身特性要選可以發揮桿面彈力效果才好。

首先,SIM的桿頭設計外型和去年的M6幾乎是一樣,當然有一些差異但整體的相似度高達8成以上。所以對我來說SIM就是M6的進化版。而SIM款就是加上配重的滑塊的M6。當然SIM整體使用碳纖維材質很多,所以可以把桿頭重量更加集中在特定區塊。這也是使用複合式材質的重點。因為在美國這邊測試的桿身大多都是60、70g等級的重量,所以對我來說,使用起來就偏重和硬。對於擊球的感覺就很硬。當然我要求桿身業務幫我換上50g R和S硬度桿身後,手感上就改變和友善多了。這也是要去測試比較適合自己揮桿速度,和桿身會更容易得到最好的結果和手感。

這幾年,台灣幾家做球的工廠都紛紛投入到urethane表皮的產品上。設備提升、測試各種urethane原料。這需要技術和設備的投入才能做多層次和軟皮urethane的產品。但主流大廠的高檔球款都還是在美國本土生產製造。這塊台灣目前還吃不到,看看未來的發展了。我想在過3~5年的時間,台灣廠商對urethane球皮和多層次球的技術和經驗,就會相對成熟多了。到時候可能就有機會和大廠一較長短或接一些代工商機。而台灣最大的對手就是韓國。但韓國大小分明,大的工廠實力比較好。

這次看到的品牌有Bridgestone,Mizuno,Volvik (韓國)和其他亞洲的小廠比如韓國,中國等廠商。主要展示多層次的球款和配置Urethane軟皮的產品。畢竟是展示自己產品的技術和實力舞台。而韓國的Volvik就是以色球的訴求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大廠還是以白色比賽球為主。在戶外和室內都打了Mizuno RB Tour 4 層urethane表皮的比賽球。這是它們新的球款,球渦是無接縫設計。

Adidas的球鞋算比較年輕風格。新款Codechoas就是非常潮和運動風的鞋款。實際穿起來也非常舒服,包覆性也到位。也是今年他們球鞋的主力款式。以釘柱鞋來說,這樣的功能和舒適度就和釘抓鞋是一樣。而且它的鞋底釘柱還是有一部分是類似L型的設計。所以才會訂一雙來試看看,這樣的鞋底釘柱設計,在球場使用和一般水泥地是怎樣?

今年除了Taylormade沒有來外,幾家大廠都來了,callaway、Titleist、Ping、Srixon/Cleveland,Mizuno、Bridgestone、Adidas⋯⋯所以今年的展覽就是大廠們的大拜拜 彼此交流,打招呼。產品的狀況除了callaway有新東西,其他家都是去年的貨持續賣。但鞋子類,ecco、Adidas、Footjoy都還有新產品。新的Adidas codechaos真的很好看、也好穿。直接給他們訂了,他們下週才開始對外銷售。下週到了再拍多一點照片。

這次在outdoor打的球桿有個共通點,就是都做得很好打!MOI值大,觸球多半都是方正的移動。就算動作跑掉,飛行的尾段會有點側旋,但都是可以接受。

而且手套質量不好,容易讓你的手指磨損或破皮等問題。一旦你的手指不舒服,你就無法輕鬆控制球桿。而我一直都是用皮革材質的手套,因為它是最舒服也耐用。當然都需要定期去更換。當你的動作和力量正確,手套是不會磨損。以前我的手套也常磨損,因為施力不當,但動作調整後,對於力量的控制和只有在一個瞬間會發力,對於手套和握把的磨損就比較少。當然我以前也用過人工皮的手套,但材質沒有像皮革的好、耐用。所以雖然價格比較便宜但更換的時間比較短。反而沒有皮革性價比高。

配件不對,或不適合,質量不好,你無法把力量100%的灌注到球桿上。就算你的力量大、速度快,能量傳送效率不好,就功虧一潰了。而球鞋就是讓你可以接地氣的工具,而鞋子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項個人配件。它不對,你的身體扭轉能量或效果就肯定打折。同時鞋子需要具備很多功能性,所以我在鞋子的選購上就不會小氣。而且我買過不少品牌和款式的鞋子,都是建立我對球鞋的經驗值。如同球桿和球一樣。你沒有用過你無法瞭解什麼鞋子對你適合和可以提供你最好的抓地力和舒適性。

另外,手臂推桿要盡可能用比較短的長度。這樣才能讓手臂更容易打直,或避免曲腕太多,而影響控制手臂的能力。同時推桿的重量,需要相對重一點,才能讓一開始推的時候(啟動推桿),手臂可以感受到球桿的能力。所以如果是一般市售款推桿在重量上就很難達到讓你手臂有感的重量。因為市售的推桿桿頭重量多半在330~350g範圍。配置起來對手臂施力的球友,會比較難感受到桿頭重量。尤其在啟動推桿時。一般啟動時,如果桿頭感受不到,手臂的力量就容易動太多和太快,導致你無法輕鬆控制桿頭的移動和力道。尤其在中短距離,控制桿頭就非常重要。

大家對推桿似乎都知道長度、重量、握把粗細重量等。但對於推桿桿面角度,桿面前移、後移、桿身中插或有桿頸.....千絲萬縷的很多規格和細節都是你有看沒懂的數據和名稱。你或許覺得這不重要也對使用沒有什麼影響。但實際就是有影響。多數球友都是用雙手在推桿。所以從superstroke開始這類的握把就特好賣。因為大家都是用手掌我握把,不是手指扣住握把的方式。而這就是如何讓你選擇推桿的一個小細節。所以大握把就可能讓你掌握好推桿的能力。

千萬別認為這是玩球桿的人才這樣做。挖起桿的耗損是所有球桿裡頭最高。因為它需要吃土、吃草,而土裡的東西有不同的東西,桿面就常磨損。尤其是日本軟鐵鍛造的桿頭,磨損更快。如果你常下場打球,半年時間,你的桿面就磨的差不多。一定會影響倒旋量。如果你的挖起桿是用了好幾年,那我也實在沒有什麼話可以說。如果你不是靠倒旋量在打挖起桿,那桿面磨損問題就不重要。但如果你需要打出足夠倒旋量去得到停球效果。那好好思考桿面的狀況。挖起桿一定是更換,不是打到整個桿面東凹西磨的。

定期更換挖起桿桿頭是絕對必要。我通常看一個球友會不會打球,或在不在意高爾夫,看他的球桿就知道。而看挖起桿可以知道他打得好壞。當然有很多打的好的球友,尤其短桿,他們的挖起桿桿面都磨的差不多。因為他們在練習場練上千顆球。但實際挖起桿桿面才是最重要。一直切球,桿面如何能不磨呢?而老虎的狀況就說,他每週都更換他的挖起桿,因為他練短切很勤快。使用時,他要確保切出去的球可以照他期待的停球能力,如果桿面不鋒利,球可能倒旋少一點就會對結果有很大影響。

這樣的成本增加和算上通貨膨脹的變化,其實目前的球桿價格要比20年前便宜2成以上。但人都是比較直觀的動物,以自己實際付出的錢去感受。現在的價格有稍微比較高一些,但都還是在很合理的範圍內。再加上,現在交通方便,多數的球友都經常到海外旅行、購物,所以可以從美國、日本購買相對便宜的球具。配合上目前網路的興旺,太多網站和代購的服務,協助球友可以增加在日本和美國的球具網站進行購買、再運送回來。

而球桿在10年、20年錢的價格基本和現在是差不多。唯一有點不同在於driver這塊上。其他鐵桿、雞腿、球道木、挖起桿是沒有太大差別。推桿的價格是有提升約1~2成的空間。以Scotty Cameron的推桿來說10多年前的價格約在台幣1萬以內300美金左右。近些年來要1萬2左右400美金。另外,一號木桿的價格從以前400美金到目前500美金。台幣1萬3左右到1萬5千多目前的價格。而這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以前的球桿比較有打折的機會。尤其是Taylormade桿子,通常3個月就來次打折。因為TM出的新產品比較多也比較快。

反正複合式材質在callaway產品上,沒有得到像TM這樣的效果和火熱。Callaway從最初20年前的Fusion就開始用碳纖維材質在木桿上,到現在還是被後來的TM給壓著打。看來TM的功力還是比Callaway更深。至少我用Epic和M6,我選M6.因為在效能、手感和操控,TM的桿頭要更敏銳和有樂趣。對於距離來說,都是用複合式材質,桿頭的設計理念與構造都大同小異。得到的結果兩家的產品結果都是頂尖。當然青菜蘿蔔各有特色,就看個人的口味和需求。

目前看來SIM會有三款, SIM, SIM MAX和Max-D款。就我自己的觀察,SIM底座有配置滑重塊,可以調整桿頭重心位置。滑動的範圍是桿根到桿趾。和過去SLDR的桿頭設計有類似。這款應該是給技術水平高的球友。和去年的M5一樣。另外SIM MAX款,就很像M6,但使用更多的碳纖維材質。SIM的桿頭上蓋就不說,都是配置碳纖維材質。底座也大致使用碳纖維材質。但比去年的M5/M6要使用更多複合式材質在桿頭上。這是比較大的亮點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