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因為你會開始判斷一些因素作為你進攻的策略和選桿依據時,就代表你知道你自己的狀況、能力和極限。同時你也會判斷你需要打的距離,而不是依靠球僮給你的距離資訊。因為只有靠你雙眼去感覺、判斷和決定,你需要的實際距離。加上天氣、風勢、和地形的影響。這些因素才是你最需要去分析和判斷。不會被別人或球僮給帶著走。有些球友會怪球僮提供的距離資訊不正確,或推桿路徑不對。這都是自己的問題。因為我不會問球僮多少距離,我會實際看碼數樁,用眼睛感覺距離的空間感。

以前打球都是一身是膽,有時和同組球友一起打球,別人是打的虎虎生風,飛樹林,過水池。自己也覺得是老虎附身,但下場就是,直奔OB,落水池,下沙坑。拼命救球!因為經驗不多,沒認清自己實力,感覺自己可以和別人一樣。這就是當你的技術和經驗還沒有到一個程度時,千萬要“量力”而為。不要看到同組朋友,那種天生神力,多年實力,跟著別人做一樣的策略和打法。結果就是一個字“慘”!尤其和會打球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打球策略和節奏。

有一種球友我不喜歡。就是會和你裝熟。想試你的球桿或是套你的專業。這就算了,試球桿還要在我的球道上用我的球打。我還要包吃包住阿!這種不上道的人,就是無視。幾次後就不會來亂了。其實白天練球的球友都很自律和專注。比較少彼此喇賽。就算熟的朋友也是聊兩句就回去練自己的球。同好也是彼此交流球桿和使用心得。所以練習場和球場是完全不同的環境和交流風格。但有個共同特性就是“餐廳”。有餐廳很重要,至少在吃飯時間,可以短暫休息和夏天時,可以稍微涼一下。這個場所,東西好吃與否不重要。可以和朋友坐下來喝點東西或吃東西交流。有些球友會訂便當在打位上吃。我是覺得沒有必要吃得那麼辛苦。 

首先我幾乎每週到練習場練球。因為練習場是最方便和容易讓自己和高爾夫連結起來。不管你是練動作、還是鍛鍊身體、或是和球友喝茶聊天。練習場都是最容易和輕鬆的場所。在練習場很多老馬們,都是一籃球練一天。練一下,吃個早餐、看個報紙、再練一下、再和朋友喇賽、吃飯,最後到下午練完手工回家。這樣的作息基本是退休的球友專利。我就是專心練好球就撤的人。當然也會和一些老球棍聊兩句。但在練習場是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和狀況。 但讓我不喜歡的就是有少數的球友會在後面聽或看。

高的扭矩通常用起來比較舒服,易打性會不錯。如果低於4的扭矩數據,就屬於比較需要速度去發揮。因為扭矩就是桿身受到我們力量,面對扭力產生的應對速度。也就是桿身回正的速度。數據越低,回正速度越快。但手感上就會偏硬。數據大,回正速度就比較順暢。但現在桿身在材質和技術的家持下,不見得高扭矩的桿身,桿面回正速度會比較慢。所以看扭矩這個數據比較不準。也很難判斷桿身好不好打,或手感差異。當然就我個人的經驗,扭矩低的桿身,如果你的揮桿速度不快的話,手感上就不會太好。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數據就是“桿身倒旋量”。通常在桿身廠商的官網都會有桿身的規格表。而倒旋量也是會註明在裡頭。也是寫“高、中、低”三種。大家都可以看得懂,但你要如何選擇對你適合的倒旋量?就需要看你的需求和揮桿速度。桿身強度高的擊球倒旋量都是比較低。這點是通則!通常揮桿速度快的人,需要的倒旋量會比較低。所以在選擇桿身倒旋這塊最好不要高。配置的桿身也會比較性能導向。不然打出來的球容易飛高,和不滾等問題。因為球本身花太多能量在自轉上,導致飛行速度變慢和飛得過高,缺乏穿透力。這就是桿身的重要特性和使用者的關係。

不是用越強的碳布就比較好,因為強度太高,會完全沒有彈性。所以都要搭配不同噸位數碳布的混用,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而高噸位碳布是桿身強度的特性。可以有效減低擊球倒旋量、側旋量、和提高球速等效果。這也是要提升桿身性能和穩定度,從材質下手最有效,但成本比較高。基本上,碳布強度在40噸或以上都是所謂高噸位碳布!而強度越高的碳布,運用上也比較有限。通常都是放在特定桿身部位,提升強度做用。而比較軟的碳布就放在需要受力彎曲的部位,產生彈性效果。

桿身特性/shaft profile是什麼?簡單來說,就算這款桿身設計的目的、功能、和材質等硬道理。當然也包含桿身是木桿、球道木、鐵桿身或推桿身等用途。瞭解桿身特性,才能知道如何去選擇你需要的桿身。比如你打球會右曲球,那要如何選擇適合的桿身來改善問題?這就是要瞭解桿身特性。打球會產生曲球來,是因為你的桿頭路徑問題,你的桿頭下桿移動到接觸球之前、之後的移動都不是在一條方正線上。而你要如何曲修正這個問題?就需要使用桿頭也要是桿面開或關設定,同時桿身的抗側旋能力要好,才能把曲球的幅度給減低。

對於重量,不見得網站上會有,有些會標示出“桿頭重量”,但不見得是桿子的總長。但有總比沒有的好。如果你自己有稱重器,可以測量每一支球桿的總重。這樣你可以知道目前這個桿子重量,對於你使用上有沒有問題或難度?簡單來說,桿子重量重,對於使用會比較吃力。揮桿速度會變慢。下場擊球的穩定性,會經過一定的使用次數而變差。桿子比較輕,雖然速度可以提升,但你無法控制桿頭的移動路徑,而影響擊球精準度。所以什麼是對你最好的桿子重量?這需要去嘗試不同的重量,才能瞭解。

你不管是訂製,還是買現成的球桿都一定有規格。所以這就是你可以紀錄建檔的基本資料。如果你的技師沒有給你,你必須要跟他要。而市售球桿也可以從官方網站上瞭解,球具規格。這絕對是你可以著手做的事。而紀錄球具基本資料,就需要從球桿的基本數據開始,比如,角度,長度,揮桿重量和重量等。這些資料都是可以從網站上面取得。有這些資料,你才能知道,為什麼你打出去的球會有什麼結果。當你和技師或小弟討論時,才能對你的工具有一個瞭解。

而說到用手指握桿,就需要去鍛鍊。因為一般人的握力不會太好。我初期用手指握桿,就覺得自己手指握力不好,會感覺握不牢,而握回手掌握桿。所以也同時練身體肌肉強度和手指的握力。經過一段時間後,握力提升,握桿的發揮和掌握就駕輕就熟。這也說明一點,現代高爾夫講求的重點在於,身體的強度需要和球桿進行結合。也不是說20或30年前的高爾夫,身體和球桿是分開。只是現在的高爾夫,因為科技和對人體的瞭解越來越多,我們知道要去利用身體和鍛鍊身體,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和效果。

握桿和站姿都是基本功,也是你能否打好球的關鍵。很多人看選手的視頻,才發現到自己的握桿怎麼會這樣。或是請教教練指導,如何握桿。而對或好的握桿方法,在於你能否利用手腕關節這塊的甩動?而關節就是一個節點,以這個節點為中心。當你的握把握的位置離關節越近,就無法發揮力矩和甩動的效果和力量。相對的,你的握桿位置,離關節一個距離,這樣的效果釋放,可以達到最高。這是你要去檢驗自己的握桿很重要的地方。

一般球友本身的力量和速度優勢如果不突出,打這類桿子只有在前半年可以呼風喚雨、如魚得水。後面桿身力量衰弱了,距離肯定掉下來。也利用高彈道去的到比較好的飛行距離。所以也是一款吃桿身特性的桿頭。桿頭性能沒有話說,但桿身的特性會讓桿頭的性能表現上一個台階或掉一個台階。再說到這桿頭另一個優勢就是容錯高,大MOI可以讓桿頭重量集中在底部,減低倒旋和提升球速。而Mavrik,在非甜蜜點位置的擊球手感也沒有太差。至少不是像Epic那樣鐵板一塊。更重要是它的側旋控制的相當到位。沒有產生大幅度的曲球出來。都是可以接受的小幅度側旋狀況。下場不會有出界的問題。

Mavrik和Max兩款其實都一樣,打起來手感和性能都差不多。實在感覺不出來有什麼差別。簡單說Mavrik的桿頭打起來就是一整個好打、易打。比Epic要好用多了。也是這次在PGA上,讓我比較驚艷的一款產品。因為以前也用過Epic Flash,打起來像鐵板一塊,很不舒服,這個影響一直留在心理。以前對Callaway的印象就是性能好,但價格高、有難度、和手感鳥....但這次打Mavrik就完全改觀。因為手感這塊要比Taylormade SIM要優。可以感受到擊球擠壓的感覺,桿面的敏感度很高,中球的位置很清楚可以感受到。同時桿面彈性也比以前要好多。真的讚!

Callaway有自己的攤位和試了KBS、Tour AD 和Nippon shaft所配置的Mavrik木桿組合,也對Mavrik木桿有一些瞭解。也可以和大家分享和討論。其實我認為Mavrik木桿的桿頭技術和先前Epic木桿是差不多。沿用桿面AI設計,把一般球友會打到的區塊進行強化。提升手感和擊球側旋問題。

很多時候,一些產品有明確特性,比如高容錯、好控制、易打高,相對在桿子上的設定,就可以更配合使用者,比如長度設定短一些,桿子重量輕一些,桿身的彈性好一些等。這都是在現代化的球桿可以看到的特性和設定。所以選產品不是最新、最貴就是好。要深入瞭解產品特性和優缺點,才能選到適合的工具。

球桿功能變多,長度越長、對於使用要求和技術能力就越大。但如果你知道然後利用這些科技和材質的優勢,自然可以讓你打起球來更容易和簡單。而這樣的產品無法在一般的球具店裡找到和取得。因為這需要專業球具和揮桿專業才能做到。所以不只要提升球桿和設定規格,來讓你用的順和用的好,同時還要提升自己本身的身體條件和質量。也就是要練身體。雖然有些球桿做的和設定比較輕,但這不代表你不需要練身體來發揮球桿。多數球友都讓認為練球就是練身體。

首先,球桿規格改變了!相對30年前的球桿規格,現在的球桿規格,不只在長度上、功能上、和設計都很大程度不同於以前。就算很傳統的推桿和鐵桿桿頭,也和以前有不同。最重要在於創新的桿頭設計和桿身材質技術的提升。把球桿整體的效能拉到另一個境界。30年前的木桿長度在42~43“,現在已經到了45.5”~46“。木桿桿頭的尺寸由300cc到現在460cc。桿身材質從鋼管的主流到碳纖維時代。推桿頭設計越來越多大MOI的小烏龜設計。這些改變都是要讓球員打的更好、更遠。

不同的桿頭和桿身材質也會得到不同的推擊結果。所以說,果嶺判別的基礎,是建立在對的桿子和對自己推法的熟練程度。不是我知道地形、草紋、和控制力道就可以順利推進。另外地形,從“低到高的觀察”很重要。這才能讓你瞭解果嶺起伏的幅度。如果從高到低的觀察和視野,你無法判別地形高度的差異。

而果嶺判別必須建立在你有對的桿子和自己個人化的推法。讓你的身體可以用最舒服和最容易的方式去推,而桿子不會造成你的使用負擔。你認為這樣簡單嗎?但多數球友都達不到這個簡單要求。都是改變自己推法,或動作在配合球桿,不然就是球桿讓你使用產生更多負擔和失誤。

基本上,推桿考驗分三大方面;1是推法,也是人的部分。2是推桿,也是需要適合自己身材和施力/推法的工具。最後是果嶺的閱讀能力。這三點缺一不可。但也不是說你具備這三點,就可以無往不利,只是提升你推進的比例。一個推桿進洞與否,都是有因果關係!而且環環相扣,其他一個環節出錯,就會直接影響結果。這也是上面三個因素的重要性。推法人人不同。因為桿子是所有球桿裡最短,同時球友們都有各自的推法動作。

再加上現在的科技和材質的進步,雖然可以提升使用效能,但對於耐用來說其實沒有比較好。很多球友都說,我這桿子打超過10年還這樣虎虎生風,但實際是靠你個人技術和能力去配合球桿。比如你不能用力打,不然桿子承受不了你的力量和速度。或是桿子抗風能力不好,你需要打低....有很多情況,都是你必須配合球桿才能讓它表現出你期待的結果。這樣的桿子就算沒有打壞,也無法發揮你身體力量和速度。桿面就算磨損不大,也不代表它的狀態正常。很多球具店退下來的試打桿,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所有東西/產品,都有一個使用極限和最佳使用效能。使用超過一個次數,或打超過一定次數,桿面,桿身的彈力效果就會打折或減低。

所以你覺得動作對錯很重要嗎?需要有對錯嗎?對於不同時期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不再認為動作需要對錯,只要去瞭解你想要什麼?想要不要slice?不要打太高彈道?動作不要跑掉?手不要太主動.....這些東西都有原因,而如何解決? 也要看你能不能解決和有沒有時間去落實?就算你知道要如何修改調整動作,但也不見得你和其他人都會得到一樣的動作模式。因為人都不一樣,每個人執行的方法都不同,這就是差異化。所以什麼是對錯就不重要。對我來說,球友可以很容易去發揮身體的力量,和把力量釋放和控制就是最好的動作。

而要去修正動作除了下苦功外,還要提升工具。工具的提升就在於個人化的設定和規格建立。沒有這塊的協助,要練好動作,需要花上數倍時間,同時也會影響身體。所以客製球桿也是必要之因素。或許你不認同,你還是可以用現在球桿或市面球桿苦練起來。這都是你個人的決定和評估。效率就是關鍵!但是就現實角度來說,當你的工具不同,就直接影響你動作的施展,同時也會制約你的身體爆發力,和力量的掌握。比如,桿子太軟或已經打軟,你就不敢把力量速度放下去桿子。久而久之,。你的動作會變得沒有力量和節奏比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