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桿子的規格設定絕對是關鍵,桿身選用強度也很重要,這樣才能讓使用者隨心所欲地去打出他們要的位置與球路來.這種桿子絕對是進階版的球友武器.也是執行球場策略很重要的桿子.距離效果到位,易打性,操控性也都很高.一般三木很難可以到達這樣的效果,至少在距離這塊就落後這桿子有10碼的空間.加上桿頭也重,也比較大,打起來很容易發揮出桿頭效果.
它的彈道設定是中所以打起來比較可以在球道上打出高度,同時藉由高度去產生最棒的距離效果.這桿子如果是架梯打,大致可以得到約220碼的飛行距離,跟我使用木桿大約差10碼左右的飛行距離,如果在球道上用,飛行距離大多在200碼~210碼.而不管是架梯打或是沒有架梯得到的滾定效果都不會太好,也就是這桿子打出來的倒旋量偏高,滾動的效果大多只有10碼.這點以木桿來說算短.
我設定這桿子的使用族群是揮桿速度在90~95mph(一號木桿的揮桿速度),中低差點的球友.我認為這桿子與桿身都有一定性的易打優勢存在,所以在配置上與規格設定就會去強化與凸顯桿子的操控性,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去打出他們要的結果與位置.而原廠的設定太著重在易打這塊,讓桿子少掉很多的野性與爆發力.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桿頭的野性,與爆發力給帶出來,藉由桿身與規格重置來做到這個工作.
近10年來的木桿設計都走一個主題就是易打,高容錯.這也是跟10年前的產品最大的差別.但你說性能有沒有差,10年前的桿子打出來的效果跟現在的差不多,甚至會有高於現在桿子效果.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就是10年前的桿子更耐打.現在的桿子耐用度完全跟10年前不能比.還有一點就是現在的桿子回饋越來越差.因為你要做易打, 高容錯的桿子,桿頭肯定會犧牲掉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回饋,性能等特性.
現在的球具太缺乏特色與定位,所有大廠的球具一字排開完全都走易打,高容錯特性,以前會針對中低差點的操控型球桿也都沒有了.球桿跟球桿的差別已經沒有,就算是同一品牌不同產品也都只在外觀上有差別,對於球桿本身的性能,效果與手感上多半是差不多.如果要把球桿當作個人風格產品,球桿本身的定位與選擇特性就要更加多元,而不是現有這種單調,易打,大頭等特性.有些人就是不需要易打,他本身的動作穩定性就不錯,根本就不需要你球頭是易打風.
有些時候一些店家會有一些對過季商品進行大降價的折扣優惠,這些店家大多在美國比較多,因為美國畢竟是球具市場第一大,很多貨都是倒到那邊,這兩年美國球具市場的低迷與衰退問題導致很多店家球具銷售不佳,對於已經吃下的貨多半只能含淚銷售.所以價格上都會有很競爭力.我也有聽一些同業朋友說到,一些大廠的銷售人員因為要清庫存,但現有的經銷商都無法吃貨,手上也一堆貨賣不掉,所以他們也會將一些庫存批給一些大盤商來處理.
一般說,球位高於站位的難度是高於球位比較低的難度,不過會打不好通常是看到球位高就只用手去打,而忘了正常轉身,以至於整個桿面往左強蓋,造成失誤。只要稍微打開桿面,瞄目標右方,順暢轉身擊球,慢慢就能知道如何選桿和抓多少角度了。
海南海口打球是比較便宜些.不會像廣東那樣隨便平日嘉賓就要RMB800~1000的費用.如果能在航班上再有多些選擇與降低費用這對於海南來說是一個增進觀光的好機會.對東南亞的國家肯定會是一個很大競爭對手.台灣球友來說這個地方是轉換口味的選擇之一.台灣球場一成不變,質量普通,想打大陸型球場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質量上比台灣要好.愛打球的朋友如果不想到三亞這絕對是一個性價比高的場地.
果嶺大多都是砲台式.果嶺會高起來,周圍都會有沙坑讓要進攻有壓力,稍微一偏掉就可能會掉沙,如果偏太多就會有OB區.這就是這個球場我覺得主要的挑戰,都在第二桿的進攻上.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它們果嶺大多是狹長型,你從球道上看到果嶺是不大,配合上兩個沙坑包圍果嶺,只會露出一個缺口讓你可以放球的位置,但往往你到果嶺一看,旗桿插的位置都會在沙坑附近讓你進攻有壓力不太敢朝旗桿打.同時果嶺後方卻又一大片.
第一天打3號場打藍梯大致是台灣的白梯距離.總長是6400碼.因為是第一場球所以我們不想打得太吃力所以就先從藍梯來打.以調整自己身體狀況與熟悉場地為主要任務.後面兩天再打金梯.今天就先熟悉環境,天氣等,同時也不要讓身體太累,早上4點多就起床,到機場,到酒店就快12點.有點小累.第一場球不能太難打不然會累壞.
我喜歡OTi的原因在於它的穩定度真的不錯,手感比較緊,不會像MCI會有比較大的彎曲變形量,打起來會比較簡單.更重要是它可以更遠多一些,對於距離需求的我,這樣的產品就是我要的東西.所以我才會在三鐵這樣的桿子裝起來用,而且用起來也完全達到我先前的期待.有這樣的桿子我會更敢用三鐵,同時距離效果也很容易發揮.這點會完全改變我下場打球的策略與選擇球桿的模式.這樣會讓我的Game更簡單與容易,
在海口打球時,我很常用這桿子打三桿洞或第二桿攻果嶺.雖然彈道中低但落到果嶺一定停球,因為果嶺也是軟,到果嶺看都可以有一個很大的球衝擊痕跡.看來這桿子跟我一號木一樣,球速超快,球就變得很重,對於海口與華南軟果嶺一定停得了球.根本不用怕球會飛過頭.
沒有人會認為距離夠用或太遠.能把桿子打得比以前更遠就是讓我們在下一桿可以有更好的機會把球給送到洞裡.策略很簡單卻也不好做到,因為人是很難改變或提升,加上人的年紀隨時間會變得更大,體能與肌肉都會一年比一年差,如果沒有持續鍛鍊那別說提升距離了,維持現有距離都是個大問題.而要提升擊球距離最簡單就是從球桿下手
OTi桿身讓我用得愛不釋手的原因在於它的穩定度真的夠好,與MCI是不相上下,要優於其他碳纖維鐵桿身太多了,甚至跟一些鋼管穩定性高的產品是一樣.也比NS Pro要更穩定.當然也符合我對鐵桿身要的穩定性與抗側旋能力要求.另外一個加分就是它打得更遠.所以對於距離有不斷的需求自然這種產品就是我必須要去使用.尤其我現在用它的OTi 95 S 7鐵可以打出至少160碼距離,對於這支三鐵的目標要求就要190碼了.
由8-0起,必須將球桿紮實握住,但不能太緊,兩隻手臂完全放鬆,之後才上桿。 上桿的動作,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直接把球桿提起。上桿要慢,所以才上到約45度就要用掉2拍的時間。沿著地面,沿著目標線往後推出 (不是提起,是推出)。兩隻手往後伸直、推出,桿頭自然會上升,直到進入8-3拍。
高爾夫應該要在每個人的距離水平去分不同的起跑點/開球梯台.這就如同打拳擊一樣或其他武術比賽一樣.這類比賽都是分體重來進行不同量級的對抗.這樣才能真正地打出你的水平.這個觀念與做法如果落實在高爾夫上就是對不同的人距離進行分級,這樣才能在同一個球場去感受球場設計者要給你的挑戰?不然對於有距離優勢的球友來說應該會落到的位置通常不是球場的陷阱但都可以跳過去.
高爾夫就是自己去要求自己在動作上的一個穩定性與正確性.因為人不斷的改變下要掌握自己真的相當困難.而加上一個工具的球桿來配合使用,就讓這個運動更加困難,這個工具卻有很多支讓你很難可以一一掌握.所以說當你要真的瞭解與享受高爾夫在桿子與人合一就需要對你的工具可以完全的控制與掌握.做到這樣是真的很困難但也是它的樂趣所在.
我不喜歡練沙坑是因為這樣挖起桿的桿面很容易會磨損掉.除非我用的挖起桿桿面是比較粗糙的材質,這樣的材質需要利用沙坑的沙粒來將它磨平與磨滑一些.但如果是一般的鍛造軟鐵桿面我就不喜歡在練習場的沙坑上去練.因為會把桿面給磨光滑,凹槽的角會被磨不銳利.簡單說就是原本桿面的凹槽與摩擦力都會因為沙粒的摩擦而變得不好.所以我反而是極力去避免在沙坑練切桿.這對桿子不好.除非我會帶上我舊的挖起桿,桿面已經磨損了,所以拿到沙坑去練是沒有太大差別與影響.
有些練習場我就覺得打位設計得太過於接近,讓你在那種狀況下打球就會有很大的壓力.這種設計多半會在離市區比較近的場地或在市區裡的練習場.不過這類的練習場都有地利的優勢,還是有很多人去使用與消費,但對我來說我是打死不會去這種練習場練球.因為打起來太有壓力感.至少會找那種打位不會讓我打起來感覺別人就在我旁邊,
桿套就是為了保護桿頭彼此的碰撞或是桿子掉到地面上會對桿頭產生保護.但我發覺大多數人對於桿套的使用都僅此於美觀.該用的時候不要求用但不該用時就用得很高興.打球時,把所有桿套都退下來的狀況就是方便球僮作業.但對於球友來說是百般不利.因為球頭損壞是球友損失,回家看到球桿就只能傷心的份.這樣桿子的耗損與壽命就很快到底了
下場打球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起來”!這就是對自己也是對地球最好的一件事.最好別再用現代化的工具在這個最自然的地區.雙腳就是你最好的交通工具.而這就是第一步讓你去享受高爾夫與大自然綠地.盡可能避免去坐球車,讓自己身體可以利用最原始的能力在這個區塊,身體有動能,就能讓身體內部進行運作,流汗,排毒,建立身體肌肉與器官的活力.有這些事才能讓你健康,細胞可以更加活絡進行製造與維護.
Kuro Kage/黑影 有不少款式所以有興趣的球友對於選購時要註意你購買到的是哪一個級別?XT目前是最頂級的款式,Kuro Kage TiNi與基本款Kuro Kage都是在海外生產不是日本生產的產品.對於售價上也會不同.這點可能對於質量有要求的人要選購仔細.Kuro Kage XT本身的外觀塗裝也會跟TiNi不同.因為在他塗裝上會有標示XT的哪一個重量級數.同時桿身前端是鐵灰色亮面的塗裝.所以可別看到都是Kuro Kage的Logo桿身就認為這是你要的Kuro Kage.
這桿子在易打與操控上真的是滿分,沒啥可以挑.只是容易走火入魔,太好打,也很易打,往往會讓你越打越快,動作不由得跑掉還不自覺.這就是這桿子的副作用.我自己就是前兩次打都很滿意但打到後面卻容易動作不好維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這桿子的操控性有問題但問題不在於它不好打,或有使用上的瑕疵.而在於它的規格設定上要更考慮到副作用問題.
它像子彈般的球速會讓人打起來爽度十足,也就是讓人打上癮.你看它在空中飛行的速度與表現真的會熱血起來.一球接一球地打,也會讓你的動作節奏加快.往往會讓自己的動作跑掉.我前兩次打就是這樣,第三次打就比較瞭解它的特性,找回原本打球的節奏風格就可以駕馭它.所以這桿子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會讓你打到走火入魔!如果你本身的定力不夠就容易會被這桿子的特性給影響與改變.動作跑掉找不回來.
這支桿子打出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跟先前幾支桿子配上700-Chien是不同,所以說每一支都有獨特的擊球回饋與手感.這支桿身的強度與材質都是上上之選,也代表三菱在這區塊的實力,所以我打起來會非常熱血.擊球的震撼感相當大.首先它跟我最近在用的Matrix Ozik 6Q4是完全不同的手感與特性. 6Q4是桿身變形量少但彈性力道強的設計.桿身前端沒有Kuro Kage XT這樣的硬,但它的桿身反彈力道卻很大,就像一個100公斤的人打出去一拳的回饋扎實有力.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