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很多球友在試打球桿時都會先看看桿子的規格,比如角度、硬度、長度、重量或揮桿重量等。如果看到比較硬或軟,就心裡有底的去調整自己的動作和揮桿速度。這樣其實是不正確,也無法瞭解桿子實際是否適合你的身體與動作?也就是說當你有所準備下,你的身體已經調整不是你正常的動作去擊球。而這樣的結果就不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

所以在現在桿身進步和個人化球桿的加持下,我的中長鐵進步就一支3鐵在打。我的7鐵在160碼,對於要190~160,我都是3鐵來打。所以我的4、5、6鐵都是完好如新。而我考慮今年來組一套鐵桿,桿面角度強勢,這樣對於3或4鐵就只要一支來打,7鐵一樣維持不變但距離可以再拉遠10碼。對於第二桿的範圍涵蓋就更好。

我的球桿用的非常有限。我的球袋的固定先發有driver、球道木(3木,有時會加帶一支5木)、長鐵一支(3鐵或4鐵),7鐵和9鐵,52度wedge一支和推桿一支。所以大致在7~8支左右。不是我背球袋下場打球怕重,而是從10年前開始我就帶這些桿子下場打球。因為這些桿子對我使用和距離需求最合。加上也常用。

其實買tour issue的桿頭最重要在後續的零件配置。因為桿頭的規格很精準和明確,所以只要配置適當的桿身和規格,你的擊球結果是絕對可以預期和掌握。這也是為什麼選手用的桿頭需要特別去挑選和測量規格,因為選手不希望拿到手用時,打出來的結果是他們無法掌握和預期。同時球桿規格和他們預期有出入。

而選手用的桿頭確實在出廠前有經過測量和挑選,因為選手們的使用資料和測試資料都有在大廠訂製部門裡。所以他們可以挑選出他們適合的桿頭規格,來進行個人化訂製。在加上現在的桿頭都是有配置重量螺絲或滑塊,還有可調整角度的套管實際。所以這些桿頭的規格都可以經由這些調整角度或配重去改變。

也是說明,台下10年功啊!我們看到是別人苦練的結果,沒有看到的東西卻是最苦也最累。所以看別人打得好,打法和節奏都很流暢但這實際是要有紮實的技術基礎,再配合上長時間的經驗才能得到。而別人整個分析問題、思考策略和執行解決方案如同行雲流水,不帶一點愁容。才是真高手。

如果害怕做決定,會讓你的人生停滯不前,所以問題不在決定本身,因為你無法未卜先知,而在不斷修正調整決定本身的結果。以前下場打球都會想很多,也會設定策略,但往往結果都不會和計畫走。後來什麼都不去想,做好每一次的擊球,事情就變得簡單。這也是我的做法和策略,就是簡化問題,專注解決問題。

組裝不是把桿子黏上去就可以。如果是好的作品和技術好的技師,整個組裝的步驟是一般組裝的2~3倍。也就是一般組裝可能5個步驟就可以組裝好一支球桿,技術好的技術可能就需要超過15個步驟的組裝流程。所以很多打過我的桿子的朋友或球友都說你的桿子怎麼這麼好打,手感好棒....因為我一支桿子組裝就比外面技師花更多時間和在意很多細節,把所有變數都盡量考慮進去,才能得到好的結果和回饋。

大家會覺得不可能,因為同一款桿頭、桿身和握把不就是一樣的回饋?不見得,因為產品生產製造不可能都100%的一樣,而組裝的精準度和使用膠的量(桿頭都會灌膠以達到品牌商的揮桿重量要求),都會影響到最後打的感覺。感覺是很難去複製。就算是一樣的產品下,我也沒有做到可以100%一樣的感覺。

再說到工具控。我想很多球友也是工具控。但有些工具控是自己收藏,自己爽的悶騷型。小弟就是啦。有些玩家是有新產品就一定一馬當先,在群組或球友們展示戰利品。當然一些網路上也不少這類球友們。但實際和他們下場打球就真的感覺被仙人跳。啊不是300碼?怎麼不到240碼,還什麼AI或導航的技術。

在練習場裡最容易看出球友的種類。如果是技術咖的球友,基本上桿子都是身經百戰,動作也是熟練下的結晶。這些球友基本在練習場就是耗損半天或一天在和球伴們喇賽,論球經。動作也是千奇百怪但就是打得準。靠的是一次就一籃幾百顆球的苦練。有時候他們也會指點一些新人但就能避就閃遠一點。

因為3層優力辛球款,大多球心是硬,球皮軟的設計,所以在推桿來說更能感受到球心的硬,而2層球球心如果選在80~90硬度的話,推的手感會比較舒服和軟。擊球的回饋也相對舒服柔軟。因為優力辛球皮只有薄薄不到1mm厚度,不可能去吸收推擊的撞擊力,能吸收也就一部分。我從以前就很愛一款Bridgestone的2層球B330,就是這類2層球軟皮的設計。因為打出來的結果就和我打3層優力辛球差不多。後面就是我自己的2層大球心軟皮的surlyn球,一樣都是頭好壯壯。前提是球心要好!球心配方不好一樣烙賽。

球這塊我倒是有點研究,也一直在測試和研究市面上不同的球款。但高檔球雖然有一些是友善的小品牌或台灣自有品牌,如果你的能力或需求沒有到一個程度,這樣的球款對你來說也是鎮煞避邪用。打起來的感覺像打石頭一樣。難道2層球就真的不行或性能不及3層優力辛的球嗎?

這鞋子除了皮革的運用,另一個就是它的輕量化。我測量每一鞋都是230g。所以一雙鞋的重量在460g。對於這樣的重量,就算是高爾夫鞋來說都是排前三名了。輕量化最輕的重量一隻鞋在220幾克。我定義輕量化的重量必須在250g以內。這些的重量很準也符合。所以穿起來會很輕鬆。相較另一雙Pelotas就重多了。

但回歸到效能面,我還是會考慮SIM或Mavirik這類的50/50、或60/40的鈦合金/碳纖維比例的桿頭設計。因為利用碳纖維的輕量化來把桿頭重量集中在鈦合金的主體上是很好的架構。但如果把主架構或桿頭的龍骨給拿掉,這桿頭不是只剩桿面而已嗎?擊球的重力撞擊下,反作用力到桿面後面就完全沒有了。

SIM2把上蓋和底座的部位給完全碳纖維化,把重量減輕。桿頭後面就以配置匣的設計來和上下的碳纖維零件做組合。唯一的鈦合金就桿面和其周圍部位,也就是桿頭前緣部位。導致它的桿頭重心是最靠近桿面後面的設計。想也知道,之前底座還是鈦合金設計,現在全都是碳纖維,才只有12g重,這樣桿頭重心就會全部集中在桿面後面。

而那一種好?各有所長,但美系的肌肉男的動作更加有效,因為他們把下盤當作支撐而已,力量完全以上半身的肩膀轉動為主。所以他們的站位更寬,因為如果你站寬,會讓下盤不容易把力量帶上去。不容易扭轉胯和腳產生力量就是站寬的副作用。所以這是美系打法最大的亮點。但建議如果你的肌肉沒有美國隊長的水平就不要這樣做。因為力量會不夠。

導致收桿後的釋放沒有做到位,而這就會影響的球尾段的方向。大多數的球友動作都是以手臂來進行,所以當觸球後,手臂就必須要拉起來,把球桿給帶上來。而這樣就容易讓觸球產生倒旋和側旋問題。所以球的距離和方向效果就比較不穩定。這也是要利用到身體來打球,不要偏重在特定身體部位來擊球。

無差別硬度只是一個表象。因為你的揮桿速度快,雖然桿身強度可以承受得了,但用的次數就比較容易到臨界值,簡單說就是容易打軟。雖然你的用的手感是沒有太大差別,但你可以從你的球飛行速度、距離和高度去瞭解,你的桿身是否已經被打軟。因為碳纖維桿身就是彈性優勢,強度在的時候,球飛的像飛彈一樣猛,一旦強度衰退了,球速就像公車一樣了。

目前台灣很多球友討論的一款桿身就是訴求auto flex的特性,我自己是叫無差別硬度。就是適用不同揮桿速度的球友使用。聽起來很屌,但其實我很早就知道也配置這類的產品給球友來用。我不是用現在大家討論的品牌產品,而是市面上桿身材質以40噸或以上的產品,以美系為主的桿身就其實是無差別硬度。

我自己的經驗是,我維持我現在的體重為最大任務。因為年紀大了,實在不需要去提升重量,因為後作用會很難控制。加上年紀大後,身體的排泄、循環消化和運作都不如年輕。增加重量後有慢性疾病的風險就比較大。但我持續做健身和跑步來維持身體的肌肉強度和韌性。現在距離反而增加,沒有減少。

要提升擊球距離從人開始的做法就是“長肉”!也就是說,你沒有把身體的肌肉給長起來,是很難有效果。所以現在的運動員和30年前的運動員體型就天壤之別。就在於身體的強度要建立,沒有肌肉是做不到。因為肌肉越大,可以承受和激發的力量和速度就會更大。這就是DeChmeabu提升完全是升2~3個等級。

當你努力提升自己的身體強度和動作,X就是正數,但如果你的球桿不適合你的使用和動作施展,Y就是負數。如果你的球選擇錯誤的話,Z也是負數,最後就是負數的結果。這也是多數球友的狀況。所以當你可以把這三個變數都轉換成為正數,那結果自然就是正的結果。結果不見得是反應在成績上,但絕對可以讓你心情、身體達到暢快舒服。

人會因為時間而改變身體狀況,導致你的工具Y需要進行調整和改變。才能讓你的身體可以駕馭自如。所以不是先買好球桿,然後讓人去配合球桿。這樣的結果,人的身體會改變來配合球桿。動作也無法穩定和正確。而多數的球友大多都是Y+X,Y在前面不是X在前面。所以無法達到加的結果。往往是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