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手掌握法也比較不容易產生太強勢的握桿。多數強勢握桿很大原因是握把太小或太細,導致你握球桿尾端的手掌會握不滿或右手握不滿,要完全貼在握把上就會強勢握法。當你換大尺寸的握把後,這個問題可以有效解決你握法強勢的狀況。而握把尺寸有很多,品牌也很多,要選擇正確的握把尺寸最好還是要實際去握看看,感覺才知道。

很多人覺得我的握把好好也沒用破或磨損,就不需要換。這是錯誤的觀念,有使用就有損耗。握把表面變滑就要換了。就算都沒有用,放久了,橡膠材質表面、久會滑、彈性也變差、材質強度也變弱,導致用起來握不牢、也容易磨損。當然這是個人主觀,而握把更換就像,衣服不可能都一直穿同一套。

我自己觀察不同地區的球友們,他們球袋、球桿、配件等裝備。真的有差!歐美的球友在球袋、球具和配件就是普通一般到不行。但一些個人裝備就比較豐富多元,比如藍芽speaker、測距離器、推車、保溫袋...對於台灣、中國的球友,球桿和配件就是整個閃亮,一不留神就被球友的什麼限量、最新款的球桿、球袋或配件給打到。

打球這部分我就不多說,而球具和其他相關的配件上,就可以來聊一下。在全服務的地區裡,球具和其他相關的配件都會比較以好看、個人化為主。因為你下場不需要考慮自己背球袋,或不需要以實際需求為主。你看球袋,很多好看的tour bag/選手球袋,很多球友就會考慮。但在自助型的區域,球袋的選擇就偏務實和輕量化為主。

另外,你下場打球,球僮會問你:要不要把桿套都卸下來?這有影響嗎?對我來說,我都會要求打完後,就必須要把桿套給套上。原因很簡單,如果所有桿頭都見光,我們都知道,球袋放在球車後面,一路駛來那有平順,每次都聽到,桿頭彼此敲擊聲響。我自己聽到都在為桿子淌血。因為很多木桿頭都容易敲到桿頭掉漆、刮傷和凹傷。

用好球桿,一定會把桿套套上。保護好桿頭,避免桿子碰撞和磨損。球袋裡最好要放一支牙刷,用來清潔桿面,尤其是桿面凹槽位置。這是非常重要。因為不管木桿、鐵桿、挖起桿和推桿,如果有凹槽設計,往往用布是很難可以擦到凹槽裡。所以我一定會對桿面凹槽清潔。當然在練習場我是一支桿子打完才會擦拭、清潔保養。

你想想,當你要把手套力量灌入球桿時,你的手會握緊握把,而這樣的動作,如果沒有手套做為介值,會讓你的手指和手掌磨損,起水泡和長繭。但有手套,你不會有這層問題和顧慮。因為手套會保護你的細嫩小手。而你可以戴2只/手的手套,這樣手的保護就無死角。但下場打球,手套脫穿也是很麻煩一件事。而往往就只會戴左手。我冬天或天冷就會戴2手手套,一來保暖,二來,冬天乾燥,手掌和手指避免磨。

當然還要有其他的功能,如防水、輕量化、免綁鞋帶等。不見得所有鞋款都有很多功能。功能越多,價格也就不錯。我的球鞋價格都選擇在200美元以內。當然如果是ecco的鞋子就會超過。但好壞鞋子不見得是價格決定。買鞋在對的時間買,會有不錯的折扣。所以我通常都在年底折扣季買。對我來說,現在鞋子我會分,夏天和冬天用。

我自己有做過實驗,就是用不同球桿,但握短1.5寸,對於距離影響是一點都沒有。不過我個人認為,鐵桿或挖起桿握短來打,對於亞洲球友來說,反而可以提升你觸球的紮實度。因為多數的鐵桿桿頭的仰角/Lie angle都設計比較陡峭,對於亞洲人的身高/手長來說,會容易讓桿頭平置在平地,桿趾比較陡峭。

因為桿面是直接和球接觸的物體,也是產生倒旋和側旋的直接因素,就算從桿身和桿子規格去調整,也是有限。問題無法得到根治。倒旋多,直接讓飛行距離減短,滾動更不用說了,整體下來,就是短。這也是我對Stealth的看法。也是我無法燃燒出興趣來的原因。但TM的產品話題性是沒話說,也是球友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你是否需要更多的倒旋?

因為韌性是碳纖維材質的特性,而反應在效能上,倒旋和側旋問題就是對性能的軟肋!如果你的揮桿速度快,擊球撞擊就更容易產生更多的倒旋量。這是比較不妙的地方。當然倒旋和側旋和桿身本身也有直接關係,但我認為,以目前stealth木桿來說,這個問題似乎是很難短期可以改善。我認為還有一定空間可以改善。

要把思考和身體連結起來是第二個步驟。而這說起來很簡單,但執行卻要建立在身體肌肉強度和動作的熟練度。缺一不可!就我自己的經驗,身體的鍛鍊可以分成2部分,一個是肌肉強度的建立。這個大家都瞭解,也不難。另一個是身體韌性的提升。一般人對於身體鍛鍊都在於肌肉的強化,但對於身體的韌性就比較缺乏。

當我打壞或沒有發揮擊球的效果,我會去思考,球桿對我使用是否造成問題和負擔?而後就會進行調整和改變。我最常調整的就是桿頭重量。換不同的配重螺絲,讓身體去感受和發揮動作為目的。再來就是對長度進行調整改變,同時握把也是我會考慮調整的零件之一。最近我就覺得我用油背脊線的握把,會更容易控制球桿,但之前就比較偏好圓形無背脊線握把。所以人是一直在改變的物體。

對我來說,經驗是一個總體結果,體驗是著重在身體感官上的刺激。所以高爾夫的體驗值是非常重要。我喜歡腦子空空,沒有預先設想的去體驗,因為這樣往往可以收獲更多,而且刺激更多身體的本能。比如當你到一個從沒有打過的球場,你看到球道的設計、變化、和天氣等外在條件時,你的腦子就會不斷去思考、運算和找相關方法去進攻。

體驗說穿了就是花錢學經驗。一旦經驗多了,擺在眼前眼花撩亂的產品,都逃不了你的照妖鏡。因為你知道什麼技術、材料和組合可以有什麼可能的結果。或是,以前被騙多了,自然也知道什麼是真是假。就拿桿身來說,日系一些小品牌,產品比大桿身品牌要貴上不少,但真有其效果?體驗多了,就知道真假了。

球具、配件等產品在2022年來說都會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因為目前的球桿、握把、球、桿身都已經是缺貨狀態。要想順利配置希望的零件或規格都會很困難。打球影響不大,但市場的突起又被進階病毒給壓回去。只能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找沒有缺貨的產品來配置是目前唯一方法。

有時候我在組裝球桿時,更會去依據嗅覺來瞭解零件的特性和質量。這都是有相關。好的材質和質量高的產品它們的聲音和產生出來的味道是有共同性。同樣的零件或耗材,不同品牌或生產商就是會有不同的味道和聲音出來。所以很多日本職人對產品的評判依據也是會依據觸覺、味覺、聲音等。視覺對產品本身已經有一些免疫或共同性,如果要去選擇產品的特性,是否適合或找質量比較高,必須要利用其他方式來評估。

聲音是你可以從另一個面向去瞭解物體本身的狀態和一面。球桿也是一樣。這是我不曾對別人說的部分,因為靠聲音來分析或決定產品或物體本身的質量、狀態是非主流。但卻是我會去觀察的重要依據。桿頭、桿身、握把這些零件都是組成一支球桿的基礎。而每一個零件的狀態和質量都會需要和你身體有契合,所以我藉由物體所產生的聲音,來評斷這些零件是否能合我的身體八字?

經過鍛鍊的身體也更容易去產生爆發力。也就是力量的產生可以更有效。可以在更小面積或特定部位的力量去產生。這也是我認為控制身體。可以控制身體更細節的部位,比如手指的握桿,腳趾的抓地力和肩膀的轉動等。 以前做不到的控制身體特定部位的事,現在都可以做到力。節奏也可以放慢下來。

人的身體就是智慧,拿起球桿就會不自覺的去用自己習慣的節奏和打法去做。想去控制身體節奏可以慢一點,這樣一點小事,身體就是做不到。就像你習慣走路走快的人,意識要身體放慢走,但身體還是會不自覺會慢慢加快。這就是人的個性一樣,叫一個急性子的人,要慢工出細活是非常困難。

另外我併組的經驗沒有遇過打球很龜的人。大家打球的節奏都很順暢。打壞就再補或再打。不會東看看,西瞧瞧,或幹醮ooxx。有一次和一個人打,他一直打不好就會大聲地跟自己說,Bryan,你是怎麼搞的,今天怎麼沒有一球打好過...我在旁邊聽了都快笑噴了。自己在訓自己,算給自己精神喊話。但後面還是沒有起色,最後2洞才比較正常一點。

簡單說就是,併組打球不是要比誰的score多好?也不是要炫耀你的技術多屌。想和別人拉賽,就和別人話家常。高爾夫的東西多到聊不完。還有併組的球友要我小心“蛇”。就是因為不熟,所以才能扯開來聊。有些球精或有面拔的球友,一肚子的話匣子,停不下來。真不知道他是來打球,還是來球場找人泡茶聊天。

這幾個品牌的產品價格都差不多。加了稅,多半在200美元。有如此多的產品去選擇,還真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就算是手感來說,每一家的產品都不一樣,但打起來就是舒服。所以我才覺得這些品牌產品的差異真的不大。唯有去設定為你的貼身規格和桿身,才能凸顯產品的特性。比如,穩定性,失擊傷害、距離提升、和易打等。

鐵桿的設計也是走傳統八股的刀背、凹背、和鍛造。但有新增的中空主體的產品線。似乎是各大品牌所看好的未來性。每一家都會有中空桿頭的產品。當然我也用刀背,凹背和鍛造這些產品,不過下場就主要用中空的桿頭設計,對於已經用了超過8年時間,還是愛不釋手。效果比較好,而且倒旋量也比較低。距離自然可以飛的遠一點。因為中空桿頭是和木桿類一樣的設計模式,對於效能、外觀和回饋都是滿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