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兩支木桿表現出它們廠牌的主要特性. 而這些特性對於每個人都有需要不同或品牌情節有充分選擇的空間.但對於桿身的選擇與握把的特性上就有很大的空間讓使用者去進行個人化與客製化升級. 球桿要讓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份延伸到擊球,你就必須把它改變成符合你的使用條件與規格,讓你可以輕鬆操作與使用它. 而它也會幫你送出最佳的效果,回饋感與距離來. 這就是客製桿與市售桿最大的差別.

今天的文章主要藉由這個機會將現在工坊的一個壞習慣與不正確的握把加大方式與大家分享.有時候商家為了方便與它的成本考量下想出的解決方案都會影響到使用者/消費者的使用效果與產品品質問題. 當大家了解到我上面所說的一些使用雙面膠帶加大握把所產生的問題就要自己想一下是否下次裝握把在技師這樣處理時要要求他改用大一號握把尺寸讓自己能保障購買產品的權利.

說實在使用Titleist木桿需要有一定揮桿穩定度與揮桿速度,它的操作難度要比其它TM, Cleveland, Adams, Ping要難多了.打在非甜蜜點直接就感受到.但中甜蜜點那種如同打在軟軟的回饋真的是所有木桿當中最棒.還有有時候你桿面在移動打中球不是方正的觸球,桿面打開就立刻感受到,就如同乒乓球的切球產生側旋球一樣. 那種回饋就不是中甜蜜點那樣扎實.

球頭重心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與規格.這會直接影響你擊球的準確度,彈道, 距離與球頭回饋感. 一般來說測量一個桿頭重心就是需要測量水平軸/球頭底座部份的重心點與桿面的垂直軸重心點,找到這兩個點所得到的交叉點就是這個球頭的重心位置.

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當你在網路上買這類高端產品是沒有咨詢與協助的. 它賣低價就不太可能提供相關的客製服務與問題解答.而所有球友在網路上購買的基礎都是以我現在用的桿身是50幾克重硬度是R所以我也定同樣的50幾克桿身與硬度R. 這樣的方式是很危險,就算是你覺得買軟一點的桿身用後不合你也可以要求組裝師幫你進行桿身前端裁減來增加桿身硬度,但我只能說現在很多高端桿身它們裁減桿身前端並不會讓硬度增加但反而會破壞掉桿身本身原本的性能設定. 

 

相信自己的感覺就是相信球桿與客製師,只要能幫你打出你要的球與感覺那就不需要考慮太多,就算你去試別的球桿也不見得能夠比現在要強. 關鍵是感覺是抽象,好的感覺很難在別的球桿上找到. 當你事後回過頭來想要先前那支好的感覺球桿時可能已經沒有了會規格不對了. 

這三支桿身的重量都是東方球友所選用的範圍.同時重量的落差在8g以內(最重與最輕桿身),這對於桿身使用來說都是可接受範圍. 因為每支桿身的長度都不同所以會讓使用的硬度產生些許差異. 但長度差異(最長與最短)只有0.5",這對於最後的距離與性能表現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以硬度來說大家可以了解到,每家廠牌所推出的硬度會有很大的硬度頻率落差.同樣是R硬度在Fujikura才只有225cpm, 但在Aldila桿身上的R就有238cpm, 這樣的硬度頻率有10cpm以上落差,

但我覺得R11應是R9 Superdeep的縮小版因為R9 Superdeep也是深桿面設計,而R9 Superdeep是460cc. 所以說R11的設計上是延續R9 Supertri 440/R9 Superdeep 460. 另外在R11的桿身聯結器也與前一代R9 Supertri有點不同.只是在塗漆上有點不同, 這次的新款聯結器直接在聯結器上標示了-1度與+1度,

以上為現在新式可換桿與可調桿球桿可以進行個人化球具方式,我個人對於這類球具也覺得越來越方便了.我現在的桿身可以互換,隨意進行更換.但我不去調整角度.因為我會只固定一個角度來使用.進行角度的更換只是以個視覺假象,它本身不是真的球頭設計就是這個角度.所以說你需要固定一個角度來配上你的揮桿動作這樣才能產生一個最穩定的擊球效果.但本篇文裝重點不在於這裡而是提供大家要如何進行個人調整你現有可調桿與可換桿球具方式.

距離問題 - 當你的目前球桿的設定與性能是以穩定為主,你可以將你的另一支桿身的設定為距離導向,以進行與原本球桿的互補.在下場時有時候你需要以距離為考慮的要求,因為如果你能把距離送的比現在的球桿更遠那你就有可能將你的成績推到另一個級別.所以說當你的新的桿身組合要以距離為設定依據你就必須要考量到以下幾個重點.

最後再說到市場對於這類的可換桿可調重的球桿發展上可以說是已經明確了.目前已經有這類產品的廠牌有TM, Callaway, Titleist, Nike, Cobra所有主流與前三大球具大廠都已經有這樣的產品了.而最傳統的 Titleist也於2011年推出了910系列有可換桿與調角度功能球桿了.這次它並沒有另外推出傳統型球桿,這是讓人有點驚訝的地方.

讓我在說到以反壟斷法(反托拉斯法)的角度看這樣一個交易在美國會不會被通過? 在上面我有說到一點就是以現在Titleist在市場的地位來看它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而它本身的獲利也不錯. 它的公司Acushnet是擁有Titleist, Footjoy, Scotty Cameron等高爾夫品牌.它的母公司是在美國紐約証卷交易所中的 Fortune company的上市大公司是做化學相關產品. 而從去年就從Acushnet公司的對外新聞就有說他們要把Titleist給賣掉.

以2011年開季來說面對一個不同的球桿外觀讓我們對2011年的球桿市場與產品來說有個不錯期待. 因為看慣了傳統木桿深色系後今年已經有幾家廠商不約而同的採用特別的白色系.這點對於產品外觀主義者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 我相信在這樣的特色下TM可以維持它既有的領頭羊地位同時對於球具銷售量絕對能啟到一定作用.

一般來說高爾夫有兩個主要的關鍵構成這個運動,一個就是人本身,另一個就是球具/球. 所以說在我們要進行了解一個人的狀況與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了解到使用人本身的狀況,條件,與特性.另外就是球桿本身的規格,特性,款式與廠牌等. 這些資訊是最基礎的資料,而這些資訊是死的,只能得到一個大概資料. 然而問題確是活的.怎麼說?

以上兩種方式是一般球友可以自行在家或辦公室內進行球具規格調整方法.只要去花點錢買鉛片就可以做得到.自我調整的方式可以得到樂趣.這也是很多DIY (自己處理)流行的原因. 如果自己做的不好也不需要緊張,可以拿到專業工坊請技師幫你補救.這些方法都不會對球桿產生不好的問題或是造成難以彌補的錯誤.所以說如果自己做壞了最多拿去給技師請他幫你調整. 不會讓你產生球桿不能用或損壞. 自己動手做調整球桿有很多樂趣. 這是你把球桿教給技師所沒有辦法得到.

本案例是站上會員的案例提供出來給大家了解與參考. 因為已經對他的狀況了解熟悉所以他需要小弟我進行備用木桿與球道木的客製.我也對於他的狀況了解所以能直接把他的規格給客製出來. 

以前都會期待新桿的問世,那是因為新款球桿會有令人驚訝的效果出現,但現在對於新桿的期待真的沒有以前的大,測試過也沒有預期的好.因為每年都出新桿,新一代與去年的球桿其實效能上都差不多,說不上有什麼驚人之處,只是在球桿外型上有些許不同.所以說大家對於新款球桿真的"多看多聽多試",要不要買那就看自己需求了! 

此桿在設定上以謝先生所提供的揮桿速度與節奏,另外加上他目前所用的木桿與3木的桿身規格去抓他這支木桿的可能規格.但考慮到他在未來對此桿使用上有問題或不喜歡,但可以保留桿身的價值.所以我在球桿的規格上就以裝上此5木的頭為主.

今天這篇文章是小弟幫會員Roger進行木桿客製的一個案例讓大家了解要怎樣進行一個專業且正確的球具客製流程. 因為先前Roger已經進行過鐵木桿的客製所以對此流程與方法也都了解.當時他是要我幫他把鐵木桿與木桿一起客製起來但我建議他說最好先選一支球桿進行客製後再決定要不要進行下一支球桿.先測試看第一支球桿是否有達到使用者當初所預期再決定是否要進行下支木桿客製.這樣才是對球友來說最有保障.  

對於練習揮桿動作穩定性不是只有靠頻繁的練習,要將你的揮桿動作發揮出來需要相對應的肌肉強度提升.這樣在穩定性與強度提升下你的擊球效果才能有顯著的差異.而我的問題就是在揮桿動作提升下但並沒對於肌肉強度提升,這樣會造成你的穩定性無法將肌肉順利利用到最大.

現在洋梨高爾夫/Pear Golf這個專業華文高爾夫內容平臺, 希望有其他球友們的幫忙, 讓更多與多元化的球友們加入, 讓我們可以將視野擴大與延伸. 在這個動機下, 我希望球友響應我們的徵文活動. 本活動會一直持續舉行, 希望大家都能提起你的筆把你的一些有關高爾夫的想法提供給我們, 讓更多人能一起分享. 

所謂的專業服務業就是需要一定程度對於一個領域知識了解進而提供你的經驗與知識給願意付費取得的客人.讓這些客人不需要經驗錯誤就可以得到適合他的產品進行購買,簡單說就是用金錢買時間. 而服務業最基本就是面對面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了解他/她的問題所在進而提供相對的解決方案.而這些建議可以為有償與無償.這都是專業從業人員需要去進行評估.

我想很多人在進入高爾夫都會有很多週邊朋友或引進門的友人推薦不少高爾夫品牌,而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會提及到這三個主流也是三大品牌; "Taylormade, Callaway, Titleist". 這三個主流品牌佔領了全球超過50%的高爾夫球具銷售量. 

我本身不是旅行社所以我的規劃以個人角度出發.如果安排太多點的話那你會很累.畢竟出外旅遊應以輕鬆安全自在為主.安排太多行程只會累倒自己反而比你自己在平常工作還要忙.同時盡量避免掉太多坐車的時間,因為時間有限浪費太多時間在通勤上是浪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