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4. 結果論 - 這部分也是被詬病。很多球友會覺得換了桿子也沒有達到技師說的結果。但我認為訂製桿子都要設定目標,讓球友可以檢驗。不然這和買現成套桿沒有什麼兩樣。而如何去和技師設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和結果?技師需要分析球友本身的能力和動作狀況。動作一定會有問題,但在人的問題下,球桿有什麼可以調整、提升的空間?技師要去根據球友的問題,去設定一些可以檢驗的區塊來做檢驗。

因為追求球桿到底可以有怎樣的變化,和變化的程度?這個目標對很多產品產生興趣,但太多產品,只能對比較喜歡的2~3個品牌下手瞭解。這也是我對一個好的技師的基本要求。因為這是球友在意和會詢問的重點。不能光簡單找廠商的資料來說明,這樣就不是有技術的技師。1. 產品的熟悉度 - 這個部分,是要有一定的瞭解深度。不是對DM照本宣科。需要有實際的測試桿來提供體驗和說明。技師也要有實際使用的經驗分享,才能讓球友有比較清楚的瞭解。不過這塊也是台灣很多工坊比較缺乏,因為他們不願意建立測試桿,也不願意庫存,也很少去實際使用操作球桿。所以要瞭解產品這塊是有難度。

如果你現在都用100g以內的鋼管桿身,年紀超過40,距離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問題,那就持續用下去吧!問我只是求心安,找支持。因為我是有差,才會改用碳纖維高碳布桿身。沒有人的距離不會因為年紀而衰退,只是什麼時候和多少的問題?我舉我自己的例子,我用鋼管桿身7鐵距離不到150碼,用碳纖維桿身可以衝到160碼。其他一些換碳纖維桿身的朋友,可以同一號桿子換碳纖維多衝20多碼比比皆是。所以這就是結果。球桿買了,訂製了就是要有更好的結果,這也是更換的原因。

第二,你是否都固定打一兩個球場?這很重要,因為你固定打一兩個球場,打熟也可以打到單差的程度,同時也是固定打白梯,那基本對於距離也需球有限。這樣就不要白忙!相對,如果你喜歡挑戰不同球場,也會跟球隊到處去打不同球場,而且會想挑戰更遠的梯台?這時候距離就變得很重要。

這種脫膠是所有球桿都會產生,不是說只有木桿才會。鐵桿,推桿我都遇過。不要認為我把鐵桿放在車子裡不會有事。一樣會產生,只是比例多少問題。沒有發生不是你運氣好,或是我技師用的膠可以耐高溫,都會。只是什麼時候是一個溫度的臨界點?有些人都一直把球桿放在車子裡也沒有發生脫膠狀況,那是球桿的膠還沒有達到脫膠的臨界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如果你覺得球桿好像有什麼問題或在瞄準,握桿時,好像和平時握桿的位置不一樣,就要看看你的桿頸位置是否有問題或錯位?

球桿在高溫裡,雖然不會產生損壞或變形,但有一個部分會影響到你球桿的使用或耐用,就是桿身和桿頭的黏膠。這個部分我自己的球桿和有裝客人球桿在過去都有發生過。但比例上不高。不過就發生的狀況都會在夏天或溫度高的季節。詢問客人把球桿放在哪,多半會有很高比例,把球袋和球桿放在後車廂裡。因為如果你去打球或練球,把球桿放在車廂裡,裡頭的溫度會超過百度,可以烤雞蛋會熟的那種。如果長期把球桿放置在那種高溫狀態,球桿就會有很高比例會脫膠。

這也是我會改為手指的握桿,因為可以增加更多的力量和釋放。對於速度和力量都不是很突出的我,就會考量所有可以提升力量的方式。而利用手指握桿,如果手指不是很長,握把的粗細就要考慮細一點,才能容易握好、握穩。這相較於用手掌來握的方式就不一樣。握把的尺寸上手掌的握法,需要讓手掌可以大面積去握,而握把太細,或尺寸不對,會導致握的人無法握完全。握把太細對手掌握法的人,容易產生握不夠或強勢握法。再次強調,握法看個人喜好,手掌握法沒有不好,只是無法發揮最大效能。不要沒有看完全部文章就評論!

如果你看Bryson DeChambeau的桿子,他的握把很粗。因為他的握桿方式是用手掌握,不是像其他選手以手指在握球桿。這樣的握法,就需要用握把尺寸比較大的產品,讓你在握的時候可以握的牢,握的穩。而這樣的方法就是給多數球友參考。你其實要用比較粗的握把,不是像一般選手那樣,用standard/標準握把尺寸來握桿。因為你們都是用手掌在握桿,如果握把的尺寸不對,或太細的狀況,你握起來會覺得不踏實,在下桿施力會無法釋放到位。

當然在中短鐵的仰角都是需要去調整更適合個人的使用和角度。這些是比較細節的球桿設定,也是你要提升你的成績和擊球精準度一些必要的調整要項。一些我調整過挖起桿和鐵桿仰角的球友,回去打後就立刻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尤其是對於精準度的提升是非常至關重要。在wedge裡,尤其是短切是,如果你的桿頭仰角比較翹,這對於吃球的紮實對和方向都是不好控制。尤其是吃球,會比較容易去敲球。而且側旋量會比較多。倒旋量也沒有仰角調整過後的多。所以要提升wedge短切的停球能力,先從長度、再來仰角去做。

木桿類別已經無法去改變,也很難調整桿頭的仰角。因為桿頭為鑄造,無法硬板桿頭桿頸。但鐵桿是相對短,加上如果是鍛造鐵桿頭材質,就可以進行仰角調整。但也給大家一個正確觀念:調整仰角是固定都要去調整。因為就算桿頭調整平2度或翹2度,或是桿面角度調強2度或弱2度,桿頭都會逐漸彈回原本的角度。

這也是多數球友會視而不見的地方。你會研究、在乎桿頭和桿身哪個品牌、技術和材質?但你不會在意;要如何去設定和裝置你的桿子整體規格。一些玩家或有訂製桿經驗的人,會要求桿子的揮桿重量、桿子硬度或長度。但桿子規格要看整體和使用者本身的狀態才能下一個好的結論。你的桿子規格絕不會是一直都固定,也是多數進階球友的盲點。一直要求固定的揮桿重量、長度和硬度。但人都會變老、有沒有持續鍛鍊、有沒有固定練球都會影響你身體對球桿的控制能力。這是你要去瞭解和觀察的因素。

當桿身特性都差不多,就算是不同品牌都可以得到差不多結果。如果距離結果有不同,這就是產品實力的差異。而最後就是整體桿子的設定規格需要一致或不可差異10%的範圍內。規格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就算好的桿身和桿頭,組裝不適合也一樣打起來東倒西歪。就我以近5年來所設定的driver來說,產品和規格都設定在應該範圍內,桿身桿頭選擇的特性也差不多下,至少我得到的距離結果都差不多。沒有一支說可以暴衝10碼以上距離。至少我還沒有這樣的神兵利器。

身體力量+擊中桿面甜蜜點 = 距離極大化!而為什麼要有桿頭、桿身和握把等零組件來組合成你的順手機絲?因為每個人都不同,身材、肌肉強度、身體韌性、爆發力、握力、和工具的掌握能力都不一樣。所以球桿需要客製在於,你需要依據自己本身的狀況、條件、能力去建立自己規格的球桿。桿頭有設計不同特性和調整能力產品。你可以依據自己動作特性,擊中桿面甜蜜點的位置去挑選適合你使用發揮的桿頭。比如要扁平的寬桿面,方正深桿面的桿頭,有無桿頭配重螺絲設計,是否有桿身快速拆卸功能等。別認為這些東西不重要,如果選擇不對或設定錯誤,一樣打的零零落落,掙扎不已。

對一般人來說需要用到像trackman嗎?不太需要。但其實另一個在美國高市佔率的擊球模擬器是Foresight。 就如同當初的Vector一樣。Foresight的產品是廣為被工坊們來利用分析擊球數據。當然它的價格沒有像Trackman那樣高高在上,但也要2萬美金。對於它的數據來說也是一樣精準。一點不會輸trackman,而就是多數工坊都使用,所以在討論數據和分析就有共同性。我自己也用foresight,對於揮桿動作和擊球的分析來說,就夠用。和其他技師討論也可以有共同性。數據上也可以快速理解和分析。

其實我從15年前就買擊球模擬器,那時候還沒有Trackman或Foresight等品牌,市場比較廣為使用的是Vector。 因為多數的工坊和訂製球具點大多用這款,所以在討論數據時也比較能對得上相關的分析和討論。而這也是我的重點。因為市場上在科技產品來說,準確與否已經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多數人用什麼品牌和產品?

我的力量控制打法其實是在上桿的幅度。我的速度和節奏都沒有改變太多。如果要打比較短的距離,我通常的上桿幅度可能才一半左右。這樣可以讓我的力量有效控制,下桿不會有太多力量會灌進到球桿裡。這個方法對我來說非常有效,也容易控制。同時也不會影響我的動作。
只是上桿一半,可以更強迫我去利用跨去完全轉開來擊球。扭轉的速度會更快。但因為下桿的空間比較少,所以力量到擊球過程被縮短,這樣距離就有效減短。不過對於木桿類來說,如果你的下盤和跨轉的不順就很容易卡在或用手臂往下砸。擊球效果就不好。

DeChambeau從這個月PGA重新開打後一直都是大家的焦點。而支持要討論的是目前很多球評在觀察的,短桿精準度!我也看了他的比賽影片,其實他第二桿的上果嶺能力很棒。只是有時候會力量比較大的彈過果嶺。我個人覺得這不是他wedge不好,其他選手也差不多。大家對他的要求更高吧了。我也看了一篇文章討論他的wedge,因為他現在的距離提升下,多數第二桿都是短鐵或wedge打。也是因為他的鐵桿都是一樣長度(6鐵),所以對於短桿和wedge來說,這樣的長度就是一個問題。因為長的桿子要打準,非常要求你對力量的控制。不然很容易會打過頭。

現在的運動科學對於高爾夫也產生衝擊。因為要提升技術和身體力量是並重。以前都著重在技術的研究和練習。但現在更在意方法。方法是決定結果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健身、身體要有韌性。現在多數選手把身體強化的訓練,已經佔整體訓練超過6成比例了。這樣才能有效提升不只在技術層面,也可以在結果質量上有更好的表現。有沒有看到時代進步,最後還是回到“人”本身上。如果沒有從人本身去提升,要增加距離就是空話和X話。要利用球桿來提升距離,那是謊話。因為我隨便拿一支可以讓你把身體力量發揮的桿子,同時是新球桿,一定可以讓你提升距離10碼以上(木桿)。

大家都有一個錯誤的球桿觀念:就是球桿可以提升你的擊球距離!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球桿無法提升你的距離,而是,是否能讓你把身體的力量更多的發揮出來?如果你的身體的力量、速度可以更多的釋放到球桿的桿頭裡,讓球可以得到最大的能量。這才是一個正確的距離解釋和基礎!所以增加距離不是在球桿,而是建立在一個人能否發揮的基礎上和要求上。但目前的球桿多數以大量生產的摸索來取得,不是以你的個人使用為基礎。所以結果就是你的身體要去配合這個工具。不是上面的觀念得到的方式。

就我的經驗,如果檔次沒有過$3,000的打球費用,要要求果嶺速度基本就是沒門!果嶺速度基本就是參考。頂級球場有辦比賽的球場,或在辦比賽的前後去打,果嶺速度會比較正確。常常我到球場,check in問球場今天果嶺速度,和我實際推的速度是有差。因為我推揚昇的11,怎麼和今天打的球場11不一樣?

其實就我個人的經驗,果嶺速度其實是要推好的最重要的基礎。如果這個球場的果嶺速度掌握不好,今天的推桿數就一定七上八下、慘不忍睹。而也不是說快果嶺就不好推或推不好。其實、好球場的果嶺速度是一致,不會第一洞和第七洞的果嶺速度是不一樣。只要果嶺速度可以統一和一致,那距離的掌握就不會太難。我自己反而比較喜歡推快果嶺。因為如果你的推法固定和動作穩定,推的點都在一個範圍內,那結果都不會太差。但在台灣的果嶺來說,要能做到這樣的水平球場不多。通常都是比較頂級的場子才有。

尤其多數球友都是用手在打,下桿手臂主導比較多,所以當桿子長度越長,就對手臂和球桿吃球效果無法得到最好的出球角度。手臂需要將就球桿長度,就只能吃球在桿面的前緣,球就出去了,更不用說倒旋的效果不會太大。而挖起桿的使用關鍵,就在彈道和倒旋,如果你的吃球效果不猛,球如何可以停下來?

我們要瞭解挖起桿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打準”,更重要是球要“能停”。所以要讓打出去的球可以停,減少滾動,就必須要讓擊球可以打得高和產生高倒旋。我以前對於挖起桿的長度,從36“~34.5”都有用過。對於挖起桿來說;可以控制在35.5“和以下的結果是最好。過長的桿子不容易吃球紮實!

為什麼要拍動作的影片?因為就是照妖鏡!把自己實際的動作呈現出來。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動作,就像見鬼一樣嚇到。因為影片的人似乎是邪靈附身,和自己心裡想的很不一樣。我自己以前就是這樣。我都會固定每半年拍自己動作,來觀察動作的變化和身體本身力量的發揮。其實你拍自己動作就大致瞭解自己的動作問題。如果想要再精進,就需要去比較別人或選手的動作。從而瞭解自己動作和別人差異。現在有很多揮桿動作的APP可以下載。大家都可以成為專家,分析比較你動作和別人動作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