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是一個極度個人化運動.你的球具只有你自己使用,不是如同其他運動一樣,你的球具或球是需要跟其他人一起使用.所以說這樣一個運動基礎下你需要得到一個屬於你個人條件的球具. 而很多新手對於高爾夫的不了解,更不用說對球具的一竅不通下都很難選對適合他自己的球具. 首先,球具在高爾夫的定義是你的身體延伸.你要打出的球路需要它來幫你達成. 而每個人的身材,體能,與後天練習頻率都會影響到你對球具使用的規格.而球具個人化是會隨著你個人體能條件,身體狀況與技巧而改變.
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這球桿要養.要過一段的磨合期,將桿身的內部結構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讓桿身的彈性給延展出來.尤其針對一些桿身內部是利用高噸數碳布,金屬材質與強度較高的結構,特別會有這種狀況.這也難怪這邊(亞洲市場)很少看到這款桿身的使用.因為這是連工坊技師都不知道的養桿理論,所以通常都會直接否定這樣的桿身.
我個人對於Program 95桿身的穩定性與失擊容錯力上真的很滿意.這種效果只能在一些高端與性能導向的鋼管用鐵桿身上找到的性能,現在碳纖維桿身也做到了,而且它的重量才不到100g.就算你揮桿速度以木桿來說可以打過250碼,Program 95的桿身也可以運用沒有太大的落差.所以就算球頭只是一般性能,桿身只要夠好,一樣可以把球桿性能與質量給提升到高水平的級別.這也是我這次測試當中最滿意的地方.
因為球具客製的基礎是需要讓鐵桿都有相似或一樣的使用操作與規格,如此才不會產生不同使用落差而影響到使用順暢度與穩定度.同時因為使用碳纖維材質的桿身所以我將所有的鐵桿長度都增加了半吋空間,讓桿身的彈性與回饋能達到最好.如果將這半吋扣掉後,球桿的規格會更有善.但這也增加使用此鐵桿可以讓你有操作球桿更多的方法,如握短球桿半吋到一吋等.
台灣絕大部份球場都蓋在山上,所以它的風勢特強特大.有一洞三桿洞約160碼左右,所有選手都朝向果嶺的左邊edge打,結果球落到果嶺是在旗桿的右邊.風的影響大約有15碼到20碼.但有時候又沒風,所以當天打下來能平標準桿就算牛了. 曾雅妮賽後也說到,一洞5桿洞她供果嶺多抓了30碼,寧可打過頭也不要落水.另一位同組的韓國選手就打短了,下水.大家就可以知道這球場的風向與風勢是很難捉摸.
下桿時將節奏放慢 – 這個方式是因為當下半身與上半身的協調性與熟練度都沒有一致時,你需要將下桿的節奏刻意變慢.這樣才能讓你比較不熟與不協調的部位能跟得上另一個部位.讓整個下桿動作都能確實做到每一個細節.當速度變慢時你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想那些細節動作需要被落實與運作?千萬不要急,也不要加快速度.這樣無法將所有對的細節給練熟.
我贊成Tom Watson所說,長推桿不是揮桿的一種方式,而高爾夫的球具都需要建立在以雙手揮擊的方式下進行的運動.任何有違這個基本邏輯與方式的球具都應視為不公平的球具,或需要被禁用. 因為當使用長推桿上除了你的雙手外,不管你用身體的那個部位去支撐球桿,這樣的方式已經將球桿的重量與操作性能由雙手改為腹部,胸部或下巴.而雙手已經不再沉重負擔操作球桿揮擊的唯一部位. 所以當長推桿是由身體兩個或以上的部位進行擊球時,這樣已經將擊球的關鍵改變為更加容易與簡單了.
整體來說,這次的測試讓我最感到意外是桿身可以有這樣突出表現.本來只是想最多推感會變得比較好,但沒想到推感好的讓我驚訝,同時球桿的掌握上也更加容易與輕鬆.桿身在推擊時會吸收掉不舒服震動或是根本不會產生太多的震動.因為這桿身的厚度超過3mm,中心孔徑不過1mm直徑.這樣的厚度在推擊時很難產生震動.
現今球具的特性與多元選擇! 只有充實自己球具知識為王道才能選對球桿
日系球具的性能上可能沒有美系球具來的強, 但它的產品質量與輕量化是很多亞洲球友相對適合使用的規格.這也是高爾夫個人化的一個重要基礎.現在的高爾夫市場要比幾十年前要大得多,球具品牌也要比以前多上好幾倍.這個時期對於球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球具環境,因為球具的進步要比以前要快上數倍.新產品上市時間與產品週期都以10年前要短上2~3倍.這對球友來說是好處,因為選擇很多,
而日系球桿以設計亞洲人為主的規格,而特色都是會以易打性,輕量化,較長與鐵桿角度比較小一點讓亞洲年齡大的球友可以得到較好的使用效果與距離. 而這也一直是日系球桿到現在為止的球具特色. 像最近PRGR一款木桿還做到只有不到270g的46.50”長的規格.
說這樣多,只有一句簡單的話就是”相信你所看的,相信你自己所打出的結果”. 再多的說明與再多的數據都比不上你實際使用所得到的效果來得有效.而這需要在戶外的練習場進行整個測試.球具廠商與球具賣店有它們的任務要將球具賣到球友身上.但是他們不會管你用了到底適不適合這個問題!他們把這個問題丟給球友身上.因為球友本來就是要去適應球桿,去練好球桿.也因為這樣的觀念讓很多球友花了很多的冤枉錢與錯誤的經驗.
Lamkin握把在業界的口碑向來以質量耐用取勝.很多選手一用就是一輩子.我以前在美國跑市場問這些pro,他們說用慣了,換了別的握把也沒有Lamkin耐用,好用.所以Lamkin的握把技術算是很頂尖.這幾年代理它的產品後可以感受到它們的企圖心與更豐富的產品開發上市.
但每一個人的特性不同,對於球桿的使用上也需要依據自己擊球特性與球具使用信心度做為球具選擇的一個重要參考.這也是你需要了解那一種球桿對你來說是可以得到加分,而不是每次要用到這支球桿心中就產生莫名的不信任感,不知道這球打出去會到那的問題? 我也要給大家一個球具選用的一個觀念.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使用14支球桿在你的球袋中.
對於鐵木桿來說,它會比較容易去使用,同時球桿的容錯率也比較高.基本上你如果能將球打中桿面,通常都可以將球送出你要的距離.有點類似鐵桿的凹背球桿的容錯力. 這點就要比球道木桿要強上許多. 因為對於新手或中差點球友,這樣的球桿會讓他們在實際下場時能增加信心,同時讓長距離的效果可以輕鬆得到.加上練習時與鐵桿的操作方式類似,球桿長度還沒到球道木那種長度,對於使用操作上是相對容易.這也是大部份球友喜歡鐵木桿的原因之一.
高爾夫當中球桿與人那一個重要?很多人會回答”人”最重要!我覺得都重要.因為現在絕大部份人的球具都不對,只有不到2%的球友球具是符合他們現有條件與動作.所以人需要把球桿的特性給彌補起來.這也是為什麼”人”變得很重要.但是球桿確是球桿與人兩個物件當中最容易去得到解決.因為就我的例子與會員經驗告訴我,當球桿當進行個人客製化後,人就可以輕鬆去進行揮桿動作單一化的練習與任務了.你不須如同以往要調整揮桿動作與節奏去打球.你現在只要好好去享受每一支球桿的特性與樂趣,
這類產品由於桿身材質使用問題讓桿身的反彈速度加快,你無法從桿身硬度頻率去抓到它真正使用硬度.我只能說每家桿身廠做的技術與方式都會不同,所以就算都使用高噸位碳布為材質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硬度落差狀況. 當然了這也會因為你使用的高噸位碳布級別有關,但對於這樣的桿身要去抓出它真正的使用硬度目前除非你買一支來實際安裝與測試才有辦法了解到這樣桿身的真正硬度是如何?
球場整體設計感很像美國的高檔球場設計,所有障礙在這都有.綿密的高大樹林區為界的設計,再來就是深長的芒草區,中草區與球道.當然了一定會有為數眾多的沙坑都設計在果嶺周圍與球道邊緣最有可能落點的區域. 同時還有人為設計的水障礙區. 都是這球場的特色.球道算窄.因為我有問同組的北京球友這個球場球道設計在北京的場子算是怎樣的程度? 他直說這種場子的球道都算窄.很多北京場子球道都很寬.所以說這球場算是有點難度.
因為今年北京雨水多,所以球道也好,果嶺也好都很軟.跟我在上海打球的狀況差不多.基本上開球上球道不太會滾,滾不到10碼,有些球開的很不錯也吃球很扎實不過也才260Y. 打不中甜蜜點的落點距離可能才240Y~250Y之間.真的一點便宜都沒佔到.而我也是用一般市售款球桿所以滾動性也不高.
桿身雖然使用最新46噸的材質.可以提升它的受力反彈特性.但卻沒辦法讓穩定性提升.桿身的回饋也是值得肯定,也是這種材質桿身的好處.還有輕量化的特性讓很多年紀在50歲以上的球友都可以輕鬆使用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這桿身最大的問題在於桿身的能量不大. 得到的距離效果真的很差.我只能說如果是60g級別的桿身,它的桿身反彈能量要比這支桿身大上兩倍以上.而所創造出來的桿身後旋量也會比這支桿身的後旋量要增加500rpm.這樣的效果可以讓球飛得高一點同時能將球的最佳彈道給展現出來.這樣整體飛行距離可以最佳化,同時也可以享受它的超優的滾動性.
以這樣的球桿配上才C5的揮桿重量,都大大減低使用操作性難度. 球桿總重不到290g的水平是很多日系高檔球桿的設定標準. 對於一些年齡超過50歲的球友來說這樣的球桿都可以讓他們輕鬆使用上手.這也是本次測試的重點. 球頭也是日系主要大廠的高端產品,對於習慣使用日系輕量化球桿的人一定不會有太大的使用上手難度. 而這類球桿長度也會比一般球桿要長一點,普遍在45.5”以上.這樣比較能發揮出這類球桿的優勢,讓球友可以輕鬆將速度給發揮出來,同時配上40幾克輕量化桿身與較軟的硬度把桿身的柔軟度與彎曲度給發揮出來,讓擊球的距離可以達到最大.
而木桿的握把以舒適度為首要前題會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耐用度.但因為木桿的使用頻率並沒有鐵桿來得多,同時木桿的球桿在一個人的球袋當中也沒有特別多,最多3~5支. 很難會一起換握把的狀況.所以我會建議木桿握把的更換是有其必要,也需要讓它保持最佳狀況才能讓你舒服的操控它.如果有磨損那也是正常,不需要覺得握把的質量不好,因為要讓你握得舒服它會需要犧牲其他特性來滿足舒服度的要求. 但是大家可以測試不同品牌,比較握把柔軟度著的款式.
還有就是因為握把尺寸的大小不同也會影響到握把本身的重量.因為重量會對於整體球桿的重量分佈, 揮桿重量與平衡產生影響,所以就需要客製師的專業去進行球桿的配重調整. 而就算你利用雙面膠進行握把尺寸增加也會同時增加握把端的重量.這就會導致球桿的重量分佈影響. 一般工坊不太會去關心這個問題,通常就是直接把你要的握把尺寸裝上去,但因為較大尺寸的握把會比標準尺寸握把的重量要來得重,所以握把端只要增加4g就會影響到揮桿重量.這是大家需要去考量的影響.
揮桿動作對於肌肉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承受這樣的動作,另一個是釋放這個動作.釋放就是力量的注入. 而要做得好與做到位只有強化你的肌肉讓它可以做得更好與更細膩. 提升揮桿速度只會導致你的身體肌肉無法準確的做到所需的事情,同時也無法將你的力量進行有效的釋放. 這也就是揮桿速度無法幫你提升你的擊球距離,但它確會讓你更難掌握整個揮桿動作的穩定性.
如果以揮桿速度當作揮桿動作的基礎會發生問題就是身體的協調性與穩定性很難平衡.當你需要越快的速度來進行整個揮桿動作,你會發現你很難去控制你整個揮桿動作有無精準的做到位. 那就更不用說你能否把力量給送出來.因為速度不等同於力量.力量無法從你的身體當中看出來,但它確可以從你的球桿與擊球飛行當中了解到它的扎實度與效果.而揮桿速度是可以從整個動作當中看出來,而擊球效果也是可以一樣被觀察出來.
球頭重量與桿身重量是決定一支球桿的兩個重要因素.而桿身重量我個人覺得會比較重量.因為它是整支球桿所佔的部位最大.所以它的重量上會更為重要. 因為桿身重量輕會有一個隱性的問題就是無法讓力量有效得到反彈或讓桿身的側旋抑制力得到一定的控制. 當輕的桿身需要去承受大於它本身的最大承載力時,就會產生以下幾個狀況.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