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不過就我的觀察也發現到一個球友選用球桿的問題, 這會導致你選錯不對的規格. 這類球友通常都不是新手,可能都是打球有1~2年這種族群.先前或現在使用的球具硬度或規格都比較硬或重,當他們在挑新的球桿就會以現在的規格去選擇.這樣的做法邏輯上沒有問題,但他們忽略掉一個關鍵就是每一家廠牌與桿身的硬度規格做出來是有不同.就算是R的硬度不同廠牌打出來的感覺也有不同.

這就是因為桿身使用的材料不佳為最大問題, 耐用度上就不會太好.而就我自己的經驗,使用一些桿身廠自行推出的桿身產品也發覺到一些廠牌的桿身回覆性與耐用性上真的很不好.但售價確不便宜. 一開始用真的生龍活虎,但打了半年下來那桿身真的就像一條蟲,飛行的彈道與球質變差,而在飛行尾端上更是無力的掉下來.大家不要小看那飛行後段的效果,這是評斷桿身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桿身回覆性與耐用性看這最後一小段飛行最準.

桿身廠在自有產品上的用料就更加大膽與功能導向為主.它們選擇的原料就會以增加桿身一些基礎性能與使用條件為主如穩定性,能量傳導,桿身回覆性,抗側旋性, 與舒適的回饋感等. 有些的桿身廠因為本身也是原料商如Mitsubishi Rayon就可以更加容易進行原料開發來滿足對於這些性能因素的要求. 這也是近幾年下來越來越多的桿身廠產品都要價USD200以上.如果不用好的原料與技術就很難可以滿足球友需求,甚至也很難與其他競爭對手來抗衡. 而用料的好壞不只會對於性能有直接性的影響同時對於使用耐用性有很大的改變. 

當一個正確的擊球動作是可以將你的力量產生為極大化.這也是我這2個月下來所領悟到的揮桿關鍵. 一個人的天生條件與後天努力的程度會影響到你最後擊球的結果.但你怎樣利用身體各部位特性,與球桿的優點幫你彌補你先天與後天的問題然後達到一個最佳化的擊球結果.這是可以辦得到而我自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當你揮桿動作正確後去進行擊球動作會發覺這樣的方式真的可以讓你打球更加舒服與享受到更多的樂趣.而這種利用身體與球桿特性的擊球方式真的會打上癮.同時你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死命的發力打球,練了半天累的要死.

而以客製的角度來看這個客製到底做的成不成功或到不到位,需要看到最後使用者對於客製出的規格與組合使用的結果來評斷. 因為就算再好的桿身或性能超優的桿身如果無法充分適合使用者本身的條件或揮桿節奏,那也不會是一個好的客製. 以現代化球桿它要組合出一支好且適合一位球友使用需要考慮到的因素比10年前的球桿要更加複雜與細節多了. 現在球桿對於性能,距離與回饋要求比以前更要求,對於球桿的掌握與易打也更加提升. 所以說一位專業且好的客製師需要對自我專業,產品研究與組裝耗材多下工夫這樣才能做出好的客製服務. 

現代化球具大廠所主導的球具發展在近5年變動超快,不管是在球頭材質,球頭技術,與客製調整都有很大的改變. 從木桿球頭尺寸做到極限460cc, 複合式球頭上蓋材質, 球頭可調整重量, 方型與三角型球頭上市, 高MOI系數球頭,可調整球桿仰角/lie angle, 可換桿技術, 可調整桿面角度, 可調整桿面開關技術, 與可換桿面技術 (Taylormade的沙坑桿). 這些的技術與開發潮流都是在近7,8年路續在市面上所看到. 而這些的技術與設計對於一個極度個人化的高爾夫球具來看,有些具有簡化客製流程與工作時間的好處但有些對於球具的性能提升上是很少. 我必須在這個地方跟大家說,就算是科技與材質的提升或改變但打球的人還是沒有變. 

我自己的經驗是,高爾夫最大的市場是美國而美國要做好一個品牌不是那樣簡單與容易.而這不是花錢就能解決. 如果這樣簡單, Nike有的是錢,有一批全世界最頂尖的職業選手在使用它的球具. 但在球具的銷售上也很難能切入到主流品牌上. 因為這裡有個關鍵在於你須要有基層的教練與選手在幫你推波助瀾. 這部份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證明你的產品夠好且能得到大部份球友與教練的認同. 這點Titleist, Callaway, Taylormade就很強. 很多高爾夫的管理者, 經營者與教練都是從年輕就使用這三大品牌.對這幾個大品牌有難以釋懷的情感.不是你給免費球桿或給點錢他們就要用. 這點要花一段時間去經營出來.

網路上充斥太多掛羊頭賣狗肉的情形. 因為賣家吃定了客人無法當面驗貨就算驗了客人對球桿不懂能看出個什麼! 一個簡單的買賣交易在一般店內看似簡單但到了網路可就複雜且耗時. 所以說買球桿或買桿身,握把這類產品我是不會在網路上買. 除非這個網路的店家本身有實體通路而我可以直接到店內取貨驗貨.且我日後有問題可以找得到人來處理. 所以說我們以一個成本的角度去看真貨假貨的問題大家就更容易了解了.

基本上一個對的揮桿動作需要對你身體幾個部位進行訓練與加強肌肉強度.因為在整個揮桿動作上你都需要運用到這些肌肉來達到一個簡短扎實的動作過程. 當你的肌耐力與強度不夠時你就很難將一個簡單有效的揮桿動作給展現出來.因為肌肉無法負擔這樣精簡有效的動作會讓它自行進行改變調整成不同的動作出來.也就是動作精簡,這對於每一個動作步驟與細節都需要更強力去執行. 這樣擊球效果與穩定性就相對減低不少.這也是為何需要鍛鍊的原因.

此桿拿在手上空揮真的一點也不會重,球桿長度不會覺得短,感覺我裝在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的45”長是一樣. 揮桿重量上只有不到D0,所以整支球桿真的很平易近人.握把握起來也很舒服,雖然說尺寸上比我習慣用的Lamkin 3GEN Perma Wrap 握把要稍為小點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尺寸.加上這款握把REL 3GEN都是新的Lamkin 3GEN的技術所以握感上真的很軟很舒服.這就是我愛用Lamkin握把的地方.關鍵是它很耐用.

一個正確的揮桿動作不是要你去複製職業選手或是教練的動作.也不是教練要你去模仿他的動作才是一個對的動作. 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動作基礎與了解原理以後才能去創造出一個最適合自己體型,條件的動作.這樣才能發揮出最有效果的擊球力量出來. 任何動作如果是要求你去記憶流程與公式那就不是針對你所發展出來的揮桿動作. 這樣的動作不是科學,也不是以人體力學角度去發展的揮桿. 

以這支球桿的規格來看,它的設定是以表現桿身的特性而建立. 不太是以球頭的角度去設定這樣的規格. 因為909 D2 的大小是460加上桿面設計是比較貶平/shallow face,所以說由上往下看整個頭很像一個大餅.大大又貶貶的. 如果把這個因素給考慮進去這個頭需要搭配的球桿長度需要在45”以上.因為視覺效果的影響會讓你使用此球桿的感覺比較來得搭配.

其實對我來說,一位好的教練會是大家了解一位對特定的東西是專家的達人,通常那種很厲害的高手,第一,不是科班出身,半途出家,自我摸索,以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熱情,專研與經驗獨自開發出自己的流派. 這種人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達人師傅級.以日本來說很多都是這類型的師傅尤其在鍛鍊鐵桿球頭上的研磨師傅. 這與日本人的民族性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 高手或達人教的是基礎原理,很少去教你有形的動作.這些原理都是有學理為基礎只是達人本身對於學理的了解程度與說明方式會有所不同. 因為當你了解了基礎原理後你才能進化到去做一些有形的動作.而這些有形的動作是建構在正確的邏輯基礎之下所以練習起來更加容易得心應手. 這樣才能融會貫通. 這些東西都了解了,那自我練習這塊就自己會了解要怎樣去檢驗動作要項與細節. 第三, 因材施教. 

碳纖維桿身的反彈特性與輕量化是在球具上一個很重要因素. 當使用者在考慮使用鐵桿這個項目時如果因為身體條件已經沒有在顛峰時狀態就需要使用材料特性協助球友將它的最佳性能,與最佳距離給送出來. 而碳纖維桿身也就是這樣的一個需求下所產生.但在鐵桿用碳纖維桿身上, 穩定性一直是它最大的致命傷,但在Matrix Ozik Program桿身上我確得到了較佳的使用穩定性. 

 

測試上會有一些基本的性能與回饋說明.而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產品本身的特性與優勢盡可能去說明給大家了解.有些朋友會說我們對於產品的缺點說明好像不太多! 這個問題有幾個方式來回答給大家.

 

1. 產品需要去突顯它的特色與優點,讓對這些特色有需求的人可以考慮與參考. 缺點說明不會蓋過優點不然這個優點就太不明顯與強烈.有明顯特色與定位產品是可以讓讀者容易了解該產品的核心價值. 這也是我們選擇測試的關鍵. 

 

當大家了解到上面這些因由後就可以知道產品壽命這個問題是怎樣狀況了. 當產品的製造成本變低了,公差放大了,那就表示產品壞的機會就變得更大. 也因為要壓低成本在材質的選用上就會考慮使用材質便宜的選項,它的效果或耐用度上一定會有影響, 或是一樣用以前的好材質但使用的量或是厚薄度做了調整讓成本降低. 這些改變可以讓成本減低但確對產品的效能,耐用度與產品使用壽面相對的降低不少. 所以說這就是整個現今產品的主要問題所在. 

整體來說,碳纖維桿身的特性就是輕量,柔軟與彈性.在高爾夫球桿當中它如同一個變速箱的作用.當不同的人使用同一支桿身,桿身會運作不同的結果.或是動作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出現,而當一個智慧的變速箱面對到不同使用者與不同使用揮桿動作時它的優勢就是在於調整這些不同的力量變數,節奏變數,進到它的智慧系統,統一輸出一個穩定且具有質感的動力出去.讓結果變得更加可以掌握與控制. 

對自認為是高球狂熱者的我而言,全球有幾個高爾夫用品展是我一直以來最想看的,其中一個就是日本的Golf Fair,這次趁出差東京之便,終於可以圓了我的夢想,由於時間不多,而且由於本人不懂日語,故僅能走馬看花,無法深入瞭解各攤位的產品,下列就是展覽概況跟大家分享一下

整體來說此桿身的性能真的超過我預期,也因為我並沒有照原廠與一般組裝的作法將這支3鐵的Program 80桿身裝在3號鐵的球頭上,反而是將此桿身裝在鐵木桿上,而這所產生的效果真的比其他小機腿桿身要強太多了,也因為它是設計給鐵桿用的碳纖維桿身所以它使用起來就如同使用鐵桿一樣穩定.

這支鐵桿使用上的彈道因為桿身對於彈道設定是高彈道,所以整體彈道來說是高彈道. 中球後球不是一下就彈上空中而是由低而高的衝到空中,球質來說非常有力,球速也快.至少比一般鐵桿鋼管要快多了,球衝到高點後落下滾動力不會遠,彈兩下就停下來.以鐵桿來說這樣的設定對於上果嶺的擊球很重要,不能滾太遠同時球要能停球. 我也試著打高低彈道,這支球桿的操控性真的不錯,很容易調整高低彈道擊球. 

 鐵桿的失擊傷害與木桿相比比較沒有產生很大影響,這是因為鐵桿的球桿比木桿要短上7寸以上,而桿身的重量,抗扭矩力與硬度都比木桿碳纖維桿身要來的重與硬.所以說這會讓鐵桿擊球所產生的失擊傷害不會如同木桿那樣有很大影響. 而這支鐵桿因為你揮桿動作沒做到位會讓你產生怎樣的影響? 它還是能幫你將傷害壓到最低.如果使用NS Pro這類鐵桿那動作偏差會讓球亂飛, 很難就得回來. 但這支鐵桿就算桿面打開沒有讓桿面方正的觸球, ....

但是使用高頓數的碳布現在來說還是屬於比較高端頂級市場,要大量化短時間還有克服的空間.以現在碳纖維供給商大多把高噸數碳布優先供給給航空業,軍火業與太空產業.高爾夫桿身需求沒有這些產業來多高,所以在使用高檔碳布上也沒有太多. 這是以目前桿身廠在桿身材質上的發展介紹.

與現有日系類似重量產品相比,已經創造出這樣多優良表現,完全推翻我原本對於這類輕量化桿身的印象.當初本想等Matrix推出Reign的60g,或70g重量的規格再來試試,但它們確回應近期沒有這個計劃所以就買支來試看看,完全以服務大家角度測試此桿身,壓根根本沒想要用此桿,但測試後效果出期好.

而桿身重量對於一支球桿的整體重量有很大關係. 球桿的整體重量與使用操作性,擊球距離,擊球回饋有密切相關. 對於要提升擊球距離可以從減低桿身重量著手可以得到比較立即的效果.同時如果覺得球桿太輕無法穩定操控就可以從桿身重量下手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